在贵阳贵安乘用车产业的发展版图中,吉利汽车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年前,贵阳贵安虽资源优势显著,但新能源乘用车产业却近乎空白。2015年11月,吉利汽车“落子”贵阳观山湖高端制造产业园区,彼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之地。 谁能想到,这一“落子”,开启了贵阳贵安乘用车产业的发展征程。 吉利汽车生产线。 十年砥砺奋进,依托吉利汽车,贵阳贵安已累计引进并培育了贵阳闪聚电池、贵阳吉利发动机、地通等40余家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本地化配套率高达48%,位居全省首位。 如今,贵阳贵安成功构建起了集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制造、出行服务、汽车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战略性生态产业群。 从零启新程,乘用车产业发展有了突破 突破13万辆!2024年,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交出了一份“热辣滚烫”的产销答卷,成为贵阳市首个民营单体制造业百亿级企业。 回溯2015年11月,吉利汽车的到来,填补了贵阳贵安乘用车生产的空白。投产初期,借助贵州纳入工信部“四省一市”甲醇汽车试点的契机,基地锚定清洁能源领域。 明确发展方向后,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一路高歌猛进。 2018年4月,首台吉利甲醇汽车正式下线,通过技术落地与产业链培育,为贵阳甲醇汽车推广提供了坚实支撑。如今,贵阳甲醇出租车投运量位居全球第一,甲醇汽车及加注站数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此后,多款车型相继推出并取得优异成绩。 2019年3月,“贵州智造”的吉利首款MPV嘉际上市发布;2020年6月,吉利集团旗下首款中大型SUV豪越上市后热销,并通过广州港、上海港等通道远销亚太、南美、中东、东欧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擦亮了“贵品出山出海”的新名片。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贵阳贵安凭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与吉利汽车在这条赛道上加速前行。 2023年8月,神盾电池自研自建项目开工建设,2024年6月便实现投产,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贵阳速度”,这也是吉利汽车集团第一个自研自制电池PACK工厂。 2024年8月,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推出的首款纯电SUV——银河E5全球上市。这款基于吉利GEA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打造的首款纯电SUV,上市20天交付量就突破万辆。截至今年7月,全球累计销量突破15万辆,并荣获“全球双五星安全认证综合成绩排名中国品牌第一”等近20项奖项。 吉利银河A7。 2025年初,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新能源P181插混轿车(银河A7)智能化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启动,6月,基于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的首款插混轿车——银河A7投产,并将于8月8日在全球上市,这无疑将成为贵阳贵安乘用车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将向世界展示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单一车型到多平台车型并举、从传统零部件到新能源电池产业的深刻变革。 由一拓新局,聚链成群激活了产业动能 8月1日,走进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这座“花园式工厂”,只见机械臂精准灵活地作业,生产线高效运转,智能物流机器人穿梭其中,有条不紊地将零部件精准送达指定位置,实现多款车型混线生产,平均每1分多钟,就有一辆崭新的汽车下线。 作为吉利的配套企业,贵阳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车身金属结构件、框架结构件和底盘构件的设计研发与制造。随着吉利银河E5销量的持续攀升,该公司订单量不断增加,单月产值近2000万元。 吉利汽车的蓬勃发展,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吸引了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落子”贵阳。 贵阳已累计引进并培育了40余家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涵盖汽车发动机、动力电池、座椅、制动系统等关键领域,带动产业链整体就业岗位超万个,产值超200亿元,为贵阳贵安汽车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导入整车项目的同时,吉利同步建设汽车发动机产业项目。位于白云区的吉利发动机产业项目自2020年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汽车发动机超115万台,填补了贵州省汽车发动机产业的空白,为整车本地化生产提供了核心支撑。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汽车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记者 石照昌/摄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充分借助贵州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全省近40所中高等院校开展深度合作,联合贵州大学、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成立了贵州省首个“全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数据显示,每年,该基地可培养3000名汽车专业人才,为超1000名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为贵州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集群筑高地,协同共进绘就发展新篇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贵州近年来围绕“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力推进“电动贵州”建设。 《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规划(2022—2030年)》中,提出了“一核两区”产业发展格局。其中,贵阳贵安是全省“一核两区”产业空间布局中的“一个核心”,着力培育打造新能源电池及配套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磷系、氟系电池材料产业带。 在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蓬勃发展的同时,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贵阳贵安布局动力电池建设。 以高新区为重点打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磷系正极材料。 以经开区为核心,结合锂电池产业链配套需求,支持引进布局电池隔膜材料生产项目。 支持符合条件的其他地区引入电解液、导电剂、电池结构件、铝塑膜、铝箔、极片、包覆材料等锂电池细分领域原材料生产项目,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生产线。记者 石照昌/摄 在电池制造环节,贵安新区龙头企业集聚形成强大动能。宁德时代贵州基地项目于2021年签约,2023年投产,年产能30GWh,产线自动化率达95%,是目前行业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生产速度一流的设备生产线。 距宁德时代贵州基地20余公里外的贵安新区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年产10GWh动力电池项目,于2022年4月签约,同年10月投产,同年12月已建成全部4条生产线。 现在的贵阳贵安,依靠招商引资以及本地企业集群,发展出了宁德时代电池制造基地等,完善未来磷化工产业下游应用市场,助力新能源汽车更好更快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阳市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130.9%、30.1%。 未来,贵阳贵安将继续依托资源、政策与创新优势,向着千亿级产业规模的目标奋勇前行,致力于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记者 庭静 |
在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热潮中,大龙开发区正以
7月31日,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在上海召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