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魏静 通讯员 韩金亮 王静文 苏越 潍坊报道 创新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潍坊昌邑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模式、强化数字化赋能等举措,持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中环山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昌邑基地的种植大棚内,基质袋与基质槽中的生姜长势旺盛。作为专注于脱毒姜种研发与推广的龙头企业,中环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全力开展脱毒姜种技术攻关,并在昌邑建设了100余亩生产基地进行扩繁推广,实现了从实验室成果到大田种植的无缝衔接。 昌邑作为生姜传统种植区,长期受品种不纯、抗逆性差、病害多发、连作障碍等问题制约。而脱毒姜种从源头强化了生姜原有优良性状,有效增强了其抗逆性,减少了土传病害发生,降低了农药使用量,缓解了重茬障碍,显著改善了生姜品质,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益。基地负责人刘美杰介绍,该基地年生产姜种200余吨,今年采用基质栽培的生姜为传统脱毒生姜的原种,已吸引众多客商前来预订。脱毒姜种的推广正逐步改变昌邑生姜品种老化单一的局面,种质资源创新已成为一项新兴产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生姜产业链条。 围绕生姜产业的科研创新成果丰硕:近期,昌邑市农业农村局作为主要单位完成的“生姜连作障碍发生机理和全周期集成防控技术研究应用”项目,荣获“齐鲁农业科技奖技术推广二等奖”;由昌邑市农业农村局独立完成的“生姜连作提质增效技术”和“生姜主要土传病害‘八步’绿色防控技术”,成功入选潍坊市农业主推技术。这些成果加速了生姜这一传统特色产业的科技转型,为其从种苗培育、种植管理到病害防控的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卜庄大陆村素有“梨枣之乡”的美誉,如今,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种养模式正悄然改变着村庄传统的种植管理方式。作为梨枣种植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山东枣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率先探索出“枣—菜—虫—蛙”共生种养模式:在梨枣树下种植蔬菜,蔬菜用于喂养黄粉虫,黄粉虫作为饲料投喂林蛙,林蛙则被加工成高附加值的营养保健品“雪蛤油”。这一循环生产链实现了“一田多收”,促进了产业互补,延伸了产业链条,使亩均效益增长十多倍。 与此同时,通过引进嫁接新品种对原有梨枣进行改良的工作也在大力推进。自2024年起,大陆村开始大面积嫁接蜜罐、冰糖白、脆枣、巴巴红等系列新品种,仅2025年嫁接的蜜罐枣就达600多亩。这些新品种具有上市时间早、口感品质佳、销售价格高等优势,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带动亩均增收3万元以上,推动大陆村梨枣产业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走进围子街道的峰茂菌业公司,一排排配备控温、控湿等智能系统的方舱格外醒目,舱内一丛丛秀珍菇如云朵般簇拥生长,菇香四溢,丰收景象喜人。秀珍菇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口感细腻,且具有降低人体高血压和胆固醇的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今年,峰茂菌业公司成功引进秀珍菇种植项目,开创了菌业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的新局面。公司的智慧方舱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众多传感器实时监测各项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实时监测和调控方舱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指标,为秀珍菇不同生长阶段精准打造最佳生长环境。公司负责人董明武介绍,每个智能方舱可放置8000个菌包,以7天为一个生产周期,可产出秀珍菇约8000公斤。按照当前市场每公斤20元左右的批发价格计算,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坚持创新引领,勇于创新突破。潍坊昌邑市正通过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上的持续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
杨晓娜 蜜雪冰城,让一杯茶甜全球;“商超顶流”胖东来重
李杰强 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八月的遂宁骄阳似火,而位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