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郑元丹 通讯员 邱巧燕 《东海观察》是浙报集团舟山分社创办的新媒体栏目,栏目立足“跳出舟山看舟山”的定位,将视野放至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在更长的坐标轴中,围绕中心工作进行解读。 当“资源约束固化、产业形态单一、价值链锁定低端”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共性困局,岱山县凭借海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扎实实践,成功入选2025年度全国百城质量提升活动,为同类区域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鲜活样本。 近几年,岱山先后入围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工业百强县、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入选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这份“含金量”十足的履历,绝非“靠海吃海”传统路径的简单转向,更是一场以质量为核心驱动力,重构产业生态、政策逻辑与创新范式的系统性变革。 从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增长,到聚焦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这座东海小岛,不仅打破了县域经济“规模小、层次低”的固有桎梏,更构建起以“质量强基”为内核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海岛及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写下了生动注脚。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拍友 徐复光 摄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重构产业价值闭环 产业链的质量协同,本质是打破环节割裂、实现要素高效流动的价值重构。 岱山的实践并非简单的“补链强链”,而是通过全链条质量管控,推动产业从“低端加工”向“价值主导”转型。 在绿色石化领域,岱山构建的“原料—生产—应用”闭环,核心是建立“质量联动、价值共生”的协同机制。通过推动下游、中游、上游企业分别提升各环节质量水平,实现全链品质跃升,增强绿色石化产品整体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 从2019年首批装置投产至2024年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型,岱山石化用五年完成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的跨越,构建起“原油炼化—新材料研发—循环经济—产业协同”价值闭环,成为长三角海洋经济“蓝色引擎”。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拍友 姚峰 摄 龙头企业的“虹吸效应”是岱山产业集聚的重要推手。 浙石化这一“产业巨头”落地后,岱山主动围绕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价值链关键环节实施精准招商。 岱山经济开发区石化拓展区、小微园区等平台的建设,不仅提供了物理空间,更构建了产业配套生态,这使得世倍尔新材料等重大项目、润和催化等“卡脖子”技术项目得以快速落地投产,形成“龙头引领—项目支撑—生态完善”的良性循环。 “一产带一链、一链兴一群。”优质企业的扎根生长,让链式集聚加速成型,协同创新更催生集群质变。 目前,岱山已形成以浙石化为龙头,德荣、鼎盛等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为骨干,润和、鑫月新材料等专精特新企业为支撑的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协同体系。 船舶海工产业作为县域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其升级路径凸显了“三化”转型的战略价值。 岱山以高端化破解“产品同质化”难题,以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与精准度,以绿色化契合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三者形成叠加效应:常石集团等企业的快速发展印证了高端化转型的市场竞争力,友联修造船成为省级“云上企业”体现了智能化改造的降本增效成果。 从数据来看,2024年36.7%的产值增速与2025年一季度800亿元的历史新高,不仅是产业规模的扩张,更反映出“三化”转型对产业质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为县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 从绿色石化的价值闭环构建到船舶海工的“三化”转型突破,岱山以“单点突破奠基、系统升级增值”的发展思路,不仅实现了县域产业能级的跃升,更探索出一条产业链质量协同驱动价值重构的可行路径。 从普惠扶持到质效导向,重塑政策激励逻辑 县域经济的政策引导,容易陷入“撒胡椒面”式的普惠补贴,导致资源分散、激励低效。 岱山的政策转型,核心是将“政策重心”从“扶持企业数量”转向“提升产业质量”,以“精准性”替代“普惠性”,让政策成为质量提升的“催化剂”。 这一转型的“风向标”,清晰体现在今年4月出台的《岱山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文件内“质量导向”相关条款占比超60%左右,每一条款都直指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 这背后,是政策激励逻辑的革新: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普惠性招引补贴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精准靶向的激励举措—— “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奖励40万元”“数字化改造费用补助30%”“获评绿色工厂最高奖补50万元”…… 这些条款并非单纯的“资金支持”,而是通过“奖励优质、补贴升级”,引导企业将资源投入“质量提升”而非“规模扩张”。 这种“奖优罚劣”的导向,本质是为产业发展划定“质量红线”,倒逼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提质”。 糖能新材料现场走访。拍友 范永献 摄 “产业+链长”机制是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其推动的部门“一对一”服务,并非单纯加速行政审批,而是聚焦重点项目“质量需求”提供靶向支持。 作为首家在岱山孵化转化落地的企业,浙江糖能借此不仅快速完成环评审批与用地保障,还获得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专家团队对接、中试基地电力扩容协调等精准助力。 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浙江糖能催生120多项技术革新,建成全球首批千吨级HMF产线,打破国际垄断。 糖能HMF全球首条万吨产线在岱山落地开工。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一系列成果背后,正是“产业+链长”机制下的支持,直击企业“技术转化中的质量瓶颈”,有效规避“配套不足”引发的质量风险,实现政策服务与企业质量提升需求的“同频共振”。 针对小微企业的“分层施策”,进一步彰显了政策对“质量提升差异化需求”的细致考量。 小微企业普遍面临“技改投入大、风险承受能力弱”的现实困境,岱山精准推出“工业上楼”专项补助、技改申报门槛减半等政策,本质上是为小微企业降低“提质升级”的准入门槛。 这种“量身定制”的精准扶持,帮助小微企业逐步摆脱“低端锁定”的困境。 政策,不再是“一刀切”的普惠福利,而是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性提供“适配性”支持,让产业升级的浪潮惠及每一个发展主体。 从平台搭建到能力重塑,构建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 创新生态的核心,从来不止于“搭建平台”,更在于“培育能力”——让企业真正掌握持续提升质量的技术、人才与理念。 这,正是岱山创新实践的深层逻辑:通过全链条能力重塑,为产业质量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建设,并非简单的“引进资源”,而是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联合实验室、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岱山分中心等“三位一体”平台,重点攻关绿色石化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是“产能提升”的关键,更是“质量突破”的前提。 岱山新材料科创园助力人才成果转化落地。岱山县委组织部供图 例如,解决高端催化剂的性能稳定性问题,直接关系到石化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完善新材料测试评价标准,能帮助企业精准定位质量短板,避免“盲目研发”。 面对海岛县域普遍存在的“高端人才引不来、技能人才留不住”困境,岱山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破局。 当地联合高校共建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推动学生在校期间就深度参与企业实际质量攻关项目:学生带着课堂知识解决生产中的质量难题,企业则提前储备“懂技术、懂质量、懂产业”的实用人才。 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企业“用工难”,更实现了“质量意识”的前置培养。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质量需求,岱山依托中试平台、大型石化装置检验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载体,精准对接企业痛点,高效打通“创新策源—中试孵化—产业放大”全链条路径,勾勒出石化新材料产业链培育的清晰创新路线。 目前,当地正在加快推进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平台2.0建设,创新打造“实验室共享”模式,为全产业链供应链提供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科研合作等 “一站式、个性化”服务,推动项目共建、合作共赢、专业技术人才共享。 今年以来,该平台已为50余家企业提供全链条质量服务,组织22家企业首席质量官开展专题培训,让企业在质量提升路上“少走弯路、精准发力”。 岱山县邀请院士领衔专家组对科技企业进行帮扶指导。岱山县委组织部供图 岱山的产业“升维”之路,打破了人们对海岛经济“规模小、层次低”的固有认知。其核心启示在于,质量强基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从产业链协同、政策引导到创新生态的系统变革。 入选全国百城质量提升活动,对岱山而言,既是荣誉更是起点。 随着三大创新平台的投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以及“质量第一”理念的深入人心,这座东海小岛,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为更多县域提供可复制的“升维”经验。 |
9月20日,由湖北大数据集团主办的湖北大数据创新发展大会
日前,在秦创原无人机产业创新聚集区对接活动现场,西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