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做大做强康大兔业等畜牧业“土特产”,打通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8月下旬,一辆满载托佩克种猪的冷链运输车缓缓驶入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青岛百信恒泰农牧有限公司生猪繁育基地。刚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历经2000多公里长途运输的种猪,经过体温检测、健康筛查后,顺利进入隔离观察区。“这批种猪可是咱稳产保供的‘宝贝疙瘩’,基地早就配齐了专业养殖团队,预计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新增1000多头。”育繁基地负责人李守亮说。 这座刚投入使用的生猪育繁基地,正是西海岸新区筑牢畜牧业生产根基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新区围绕“保供给、提品质、促发展”的目标,畜牧业发展成绩亮眼:2家大型猪场获评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1家猪场入选省级调控基地,2家养殖企业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上半年,新区累计出栏生猪15.3万头;康大兔业、隆铭牛业等本土企业亮相第二十二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隆铭牛”在世界三大食品展之一的SIAL西雅国际食品展上一举拿下“年度最佳眼肉”“最佳西冷”“最佳和牛”三项大奖。 “咱们搞畜牧业的,一定要保证百姓‘菜篮子’里的肉蛋奶不能断。咱发展产业,既要稳住量,更要提上质。”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发展科负责人于彦辉在生产一线调研时,跟养殖户们说。为了稳住生猪产能这个“基本盘”,新区一边建强“主力军”,推动大型猪场升级为国家级、省级调控基地;一边护住“小分队”,每月对31个生猪规模场、10个监测村、3个监测户开展数据摸排,精准分析市场走势,手把手指导中小养殖户“该出栏时就出栏,该补栏时早补栏”,帮养殖户及早规避风险。 在稳住产能的同时,新区把“提品质、创特色”当成畜牧业升级的突破口。今年以来,新区深入实施《青岛市“新质牧场”建设方案》,按照“生产高效化、设施智慧化、全程生态化、产品品牌化、产业融合化”的五化示范要求,着力建设应用新质生产力、具备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增长极、引领现代畜牧业、呈现未来新元素的“新质牧场”,加快构建“集约、绿色、优质、富民、开放”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目前,新区已有3家企业通过“新质牧场”初审,即将成为行业里的“新标杆”。 今年5月,第二十二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在新区举办,这成了本土企业展示实力的“大舞台”。康大兔业的优质肉兔产品、隆铭牛业的高端牛肉、兴仪电子的智能养殖设备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客商驻足。“以前咱的好东西‘藏在深闺人未识’,现在借着展会平台,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还打响了品牌。”隆铭牛业综合部负责人王塨说。 政策给力,产业才能兴旺。今年以来,新区扎实推进肉牛增量提质行动,实行“周核查、月调度”,拟补助产犊母牛600余头,让养牛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持续实施粮改饲项目,促进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收获加工后,以青贮饲草料产品形式由牛羊等草食家畜饲喂转化。针对雨雪冰冻、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提前组织安全生产排查,教养殖户搭建防护设施、制定应急预案,把风险降到最低。 “下一步,新区将统筹推进畜牧业稳产保供和高质量发展,深化肉牛增量提质行动,大力培育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智慧畜牧业应用基地和种养结合样板典型。”于彦辉介绍,新区将做大做强畜牧业“土特产”,把肉兔、琅琊鸡这些特色产业做得更精,打通从养殖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让养殖户的腰包越来越鼓,让畜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王雪 通讯员 叶点) |
2025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由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
近年来,雷山县郎德镇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瓶颈,以南猛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