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闻记者杨芮雯 2025年以来,成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持续加速,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核心、以环境为保障的发展格局愈发清晰。 10月29日,赛迪顾问发布的《2025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及百强榜单,为成都经济实力再添有力注脚——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全国园区百强第8名,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第42名且较去年提升3位,两大园区更双双跻身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百强。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成都“立园满园”行动催生的产业动能,是“五大攻坚”行动优化的营商环境,更是这座西部核心城市深化全球链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 双园区跻身全国百强 10月下旬,成都经济发展传来喜讯:27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2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与主战场,其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和产业集群优势,正是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29日,赛迪顾问发布的《2025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及百强榜单中,两大园区的表现尤为亮眼,其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全国园区百强第8名,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第42名(较去年提升3位)。 在本次发布的细分榜单中,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里,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第7,成都经开区位居第34位。研究指出,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趋势,这两大园区正是凭借先进制造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特色集群的协同打造,实现了产业集聚度持续提升,上下游企业协作紧密,龙头企业更以技术、创新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智能制造转型,成为位次跃升的核心动力。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图据高新区微信公众号 在生物医药领域,成都的创新实力同样凸显。生物医药百强园区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排名第6,较去年提升1位。从区域发展特色来看,京津冀强于前沿技术突破与协同转化,长三角主打源头创新与数字赋能,珠三角药械并举突破关键领域,而成都则凭借鲜明的产业特色站稳第一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据药智网统计,2016年至2024年,成都市药品批准上市总数达637个(以品种计),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创新药一线城市”的行业认可度持续提升。 多个生物医药产业链重大项目落地高新区 图据高新区微信公众号 良好发展态势下,成都持续加码政策支持。今年2月,《成都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印发,从药械研发创新、临床研究质效、产品临床应用、企业发展壮大、产业生态构建5个方面推出25条举措,为产业发展全面护航。例如,在药械研发创新领域,对1类创新药按完成临床前研究、Ⅰ期至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700万元奖励(按各阶段研发投入的20%核算);同时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脑科学与脑机接口、AI+生物医药、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 近期,国家医保局开展真实世界数据支持药品医保综合价值评价试点工作,成都作为先行地区纳入其中,进一步为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拓宽路径。 从“同质竞争”到“功能互补” 成都产业园区剑指1.5万亿特色营收 成都已构建起“3+22+N”产业园区体系,即“3个国家级开发区+22个省级开发区+N个市级产业园区”。2025年,成都市经信局和市新经济委联合印发《成都市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2025—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底,特色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万亿元,特色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推动特色产业园成为更具行业显示度和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2024年10月,成都启动“立园满园”行动,如今一年过去,园区提质增效的成果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数据:今年1-9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工业投资增速达18%,两项关键指标均大幅领先全国,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韧性与增长动能。 发展目标上,成都锚定规模能级与综合实力的双重跃升。提出到2029年,全市力争“千亿级园区”达到21个、500亿级及以上园区达到31个,实现“企业满园”。这一跨越并非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推动园区在创新驱动、产业集群优化和区域辐射能力上的系统性提升。 产业定位层面,“精准定位、特色发展”成为核心方向。正如“百花齐放春满园”,园区发展不仅需要企业的物理集聚,更要促成产业的“化学反应”。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 图据成都国际铁路港微信公众号 以成都3个国家级园区为例,分工定位明确清晰:成都高新区锚定“高”和“新”,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上双向发力;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阵地;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承担着打造改革开放前沿高地的关键任务。三大园区各司其职、发挥优势,为成都“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持续注入动能。 可可豆动画 图据高新区微信公众号 即便是聚焦同一产业,不同区域也能走出差异化路径。成都高新区和郫都区均布局影视产业,高新区依托数字技术深耕动画特效,诞生了《哪吒》这样的爆款作品;郫都区则借力四川传媒学院的人才优势,搭建专业影棚,重点发力真人电影与短剧,造就了《群星》等作品的亮眼表现,形成互补发展的生动格局。 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 图据高新区微信公众号 其他园区也各具特色:金堂经开区依托通威、巴莫科技等龙头企业,聚焦晶硅光伏、新型锂电等低碳产业,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成势;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则凭借丰富的文博与历史文化资源,聚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打好“融合牌”。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五大攻坚”保驾护航 构建良性发展生态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营商环境的坚实保障。成都正以“五大攻坚”行动为抓手,通过精准服务、柔性执法、政策创新等举措,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构建起良性生态。 “成都生态优园惠企会客厅”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载体。过去一年,该平台累计服务企业1.6万余家,协调解决环保诉求1400余个,切实将“生态赋能营商”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成果,成为驱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企业服务方面,成都精心打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品牌,成效日益凸显。过去一年,通过线下“三进”(进园区、进企业、进车间)与线上“三听”(听诉求、听建议、听困难)相结合的方式,分层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4.54万户,收集企业诉求3.96万件,解决诉求3.93万件,办结率高达99.24%,构建起高效闭环的问题响应机制,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温度。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如同丰沃土壤,为企业经营与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天府新区试点的豁免“工业上楼”项目环评改革举措,便是典型例证。“已指导某基地园区对12栋工业楼宇开展整体环评,同一类型单个小微企业项目入驻不再单独办理环评,实现政府买单、企业免单的高效准入模式,预期可为入驻企业节省成本200万—400万元。”此类创新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落地成本,加速了项目推进节奏。 执法方式的优化升级,更显营商环境的“温度”。今年以来,成都市两次动态调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名单》,调整频率从一年一次提升至一年两次,正面清单企业数量由去年的200余家增至1899家。对正面清单内企业,原则上以非现场执法为主,实现“无事不扰”。同时,坚持包容审慎执法,今年已实施从轻、减轻处罚98件,不予处罚246件。这种“放大尺、缩范围、提温度”的执法实践,成为成都深化柔性执法的生动注脚。 从单个项目的加速落地到产业集群的能级跃升,成都以“立园满园”行动为支点,持续破解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协同难题。在全国城市竞争赛道上,成都正以生态赋能的独特路径,不断夯实产业、服务与环境优势,将绿色动能转化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核支撑,为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书写出极具示范价值的“成都答卷”。 |
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而国内区域集中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日讯 11月1日,2025青岛呼吸产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