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近日出台的《山东省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6—2028 年)》等4个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自去年以来,省科技厅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现代海洋、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盐碱地综合利用、脑机接口、量子、文化等13个重点产业,分别制定了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此次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4个行动计划印发实施后,实现了行动计划对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现代冶金等我省19条标志性产业链全覆盖。 力争到2028年打造20个以上优势产业集群 4个行动计划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明确了关键核心技术、重大标志产品和示范应用的主攻方向。力争到2028年,突破200项以上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80项以上原创性重大成果,打造20个以上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产业能级实现大幅跃升。 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围绕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整机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攻克智能传感、人机交互、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制先进伺服电机、操作系统软件、特种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加大场景应用拓展力度,推动机器人在汽车、家电、交通、医疗、文旅、救援、采矿等多领域多环境中的深度应用,打造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标杆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机器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先行地。 在现代食品产业领域,坚持安全、营养、绿色、智能发展方向,围绕食品原料、功能组分、营养健康食品、生产加工装备等全链条开展系统攻关。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构建全链追溯和质量控制、绿色包装和清洁生产、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筑牢食品安全防护网。在提升食品营养水平方面,攻克快速冷却、配方个性化配置、营养稳态化递送等技术难题,创制功能性油脂、特医食品等100种以上创新产品,大幅提升现代食品附加值,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在轻工纺织产业领域,围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需求,提升绿色低碳生产工艺,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端产品开发。比如,在纺织领域,加快研发具备长效阻燃、无氟疏水等多功能的先进纤维制品,开发人造血管、医用敷料等高端医用纺织品,研制无源降温、智能检测、仿生与生物合成等新型纺织品。在造纸领域,针对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等特殊需要,研制耐极端温度纸、高压电解电容纸、纸基柔性电子器件等新产品,大幅拓宽纸基材料应用场景。 在现代冶金产业领域,面向行业转型需求,加快高端原材料制备、精密加工工艺、核心装备与零部件的研发与应用,重点研制超高强度钢、海洋用铝合金、极薄锂电铜箔、光伏用银浆料等高端产品,大幅提升“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面向深海深空、新兴能源、生命科学等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开发稀土功能材料、特种镁、钛合金等前沿材料,加快实现产业化,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推动我省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冶金产业创新高地。 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等方向推动机器人产业壮大 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壮大,以及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省工信厅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在机器人产业领域,超前评估考量、引育项目、培育企业,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方向,集中力量突破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技术瓶颈。在三大传统产业领域,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带动产品迭代升级,持续推动产业能级跃升。优化服务供给,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在智能化升级方面,推动机器人产业与三大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将具有先进技术、创新模式和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应用场景纳入“工赋百景”揭榜挂帅项目范围,按规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在现代冶金领域推广智能冶炼、无人仓储等应用场景;在现代食品领域打造智能生产线和全链条溯源系统,建设5个以上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在轻工纺织领域发展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模式,研发具备自感知、自决策功能的智能纸机。在绿色化发展方面,支持碳捕集封存、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在现代冶金等行业示范推广,打造20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工厂、绿色工厂。 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4% 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我省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发射升空,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盾构机“山河号”下线,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出港运行,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降低原油消耗70%,“十四五”以来已获批1类新药9个、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 我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今年重大科技攻关指南建议75%来自企业,90%以上的省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5万家、居全国第三;高新技术企业3.5万家、居全国第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业比重达到55.31%。较去年提高1.99个百分点,超出“十四五”规划目标5.31个百分点。 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布局建设6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40家中试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促成科技成果交易近1600项,成交额突破15亿元。 定期发布“本科专业鼓励发展清单”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省教育厅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其中包括,重点深入实施一流学科“811”建设项目,支持驻鲁部属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力推动省属高校冲刺“双一流”,全面增强高等教育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力和贡献度。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定期发布《山东省本科专业鼓励发展清单》《山东省“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为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供指导。紧密聚焦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4个产业发展需求,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持续提升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同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试点,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共同体、卓越工程师学院、山东高校新工科联盟等建设,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协同创新方面,推动高校充分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常态化遴选发布“山东高校好成果”。前不久,省教育厅联合省科技厅等部门组织举办山东高校好成果发布活动,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滨州医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集中发布5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4.75亿元。(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范俐鑫) |
11月10日,位于成都高新西区希望同云智谷电子信息产业园交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星源)1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