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缕纤绳,从人类文明的黎明——结绳记事中走来,贯穿数千载智慧长卷。而今,它以科技为骨,以创新为魂,化身为惠民县的“致富网”,编织出一个年产值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大街小巷绳车响,家家户户开工厂。”这正是全国最大的新型绳网生产基地——惠民县的生动写照。从日常劳作的得力工具,到基建工程的强健筋骨;从远洋航船的坚实缆索,到航天探索的精密护网……一根根绳网,串联起千家万户的致富期盼,也编织出惠民县走向世界的产业名片。 工人正在生产体育用网 300余年传承 从车马挽具到现代绳网 驱车行驶在惠民县李庄镇宽阔的街道上,处处可见琳琅满目的绳网企业标牌,彰显着这里的产业兴旺。在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内,绳网的万千形态更是扑面而来,上至国之重器所需的航天绳网,下至日常生活的精巧用品,再到保障安全的建筑防护网,巧夺天工的各类麻绳工艺品,种类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绳网产业是惠民土生土长起来的‘富民产业’。”惠民县委书记王玮告诉记者,惠民绳网产业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自车马挽具演进而来,在历史上曾是家家户户的“手艺活”。 20世纪80年代,车马挽具产业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李庄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车马挽具”之乡。改革开放后,绳网产业迎来黄金期,但家庭作坊式的小批量生产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惠民县李庄镇、姜楼镇,不少绳网从业者搬出村子集中建厂,走向规模化生产之路。 从“做鞭制绳”到“打绳系网”,从传统手工到智能机械,从最初的单一品种到如今涵盖8个系列320多种产品,惠民绳网在一次次尝试和改良中,实现了产业的不断升级。从最初的车马挽具,到建筑安全网、农林业用网,再到渔业用网、体育绳网、军工用网等,惠民绳网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实现华丽蜕变。 “智造+制造” 赋能绳网企业“破茧成蝶” 金秋10月,步入山东滨州波涛化纤制品有限公司,轰鸣的生产车间里,近百台经编机正全速运转,奏响着产业的奋进序曲。块状的聚乙烯原料在高温中熔融、蜕变,被拉伸为无数根晶莹剔透的丝线。随后,它们在数控经编机的精准引导下纵横交错,于吞吐之间,织就一张张网眼匀实、韧劲十足的优质绳网。 看着眼前震撼的场面,很难想象,该公司以前只是一个仅有三四十人的小企业。 “曾经,我们跟惠民其他企业一样,都面临着‘小散弱’的发展困境,企业规模偏小,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市场渠道较为单一。”山东滨州波涛化纤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军回忆,彼时李庄绳网产业名声在外,但是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不够足、产品同质化凸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为破解企业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惠民县加快推动绳网产业向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延伸,从单一生产到多元生产,逐步形成绳网产业链。 工人正在生产遮阳网 产业提质增效离不开产品与技术的更新换代,为助力绳网产业发展,惠民县出台支持新型绳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围绕政策支持、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具体项目。 “解决土地问题、建设绳网园区、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创新研发与新材料探索、税收优惠、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这一系列政策,让我们企业非常受益,光科技创新扶持资金我们就申请了几十万元,税收退费每年达数百万元。”李军介绍,目前企业职工达300余人,产品线覆盖建筑、农业、体育、海洋、安防等多个领域,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 “相关政策惠及全县4000多家企业,成功将传统绳网产业转型为年产值超300亿元的现代化产业,形成集研发、生产、物流、金融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惠民县政协常委、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王娟表示,从企业单干到“抱团取暖”,再到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惠民绳网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从做产品到做专利、建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绳网新城 推动传统产业“二次腾飞” 在山东金冠网具有限公司,一款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备受市场青睐。“绳网内嵌入5G信号传输导线,如同给渔网装上‘神经系统’,可随时监测渔网是否破损、海水温度高低、盐度变化、藻类生长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比如渔网要破或者水温突变,马上会报警提醒。渔民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实时掌握整个养殖场的环境数据。”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李书峰表示,传统绳网只能被动防护,而这款产品实现了主动“感知”。 智能深海养殖网箱 为攻克导电绳材技术难关,山东金冠网具有限公司与青岛大学深度合作、联合攻关,经过反复试验,用特殊技术造出了像电线一样能导电的线材,这些线不仅柔软能编织,还像雨衣一样防水抗腐蚀,成功解决了导线编织、防藻抗腐等关键技术难题。 山东金冠网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立超强调,企业已经打破了单一的建筑安全用网业务,开始向农业和生态养殖领域拓展,出口占总产值的60%。未来,智能化将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绳网产业向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延伸,位于李庄镇的“中国绳网产业新城”项目应运而生,总投资138亿元,建筑面积达38.5万平方米,涵盖创新中心、智慧园区、物流基地、产业大脑、设备更新和配套设施6大板块。 “项目一期建成后,将深度融合组织链、产业链、服务链、生态链与智慧链,有力推动绳网产业迭代升级。”惠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滨州绳网产业新城筹建组组长刘新国说。 惠民县坚持链式思维抓招商,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发力,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等多种方式,全力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全产业链贯通发展。今年以来,已组织赴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开展招商活动16次,成功引进滨州绳网产业新城等7个新型绳网项目。 产业智转数改离不开平台支撑,惠民县还积极搭建数字化平台,深入融合“工业+互联网”,建设绳网“产业大脑”,让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自主研发全国首个绳网产业数字化互联网平台——“汇绳网”APP,为企业提供集采购、销售、议价、售后等功能于一体的完整全产业链线上服务,线上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 近年来,惠民县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绳网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绳网数字经济园区入选山东省数字经济园区,新型绳网“产业大脑”入选山东省首批建设试点,千亿级新型绳网产业集群正加力塑成。 “网红工坊” 铺就百姓“共富之路” “大家好,我是张书愿!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直播间,今天我将带大家走进源头工厂,一起见证遮阳网的诞生过程……”在惠民县宏愿化纤绳网公司,返乡“00后”大学生张书愿正热情洋溢地向直播间网友们介绍遮阳网,并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谁也不曾想到,2023年才毕业的他借助搭起的10人直播小团队,旺季能实现每日发货4000—5000单,一个月营业额达到300万元。 从“摇起绳车”到“拿起鼠标”,三代传承。“20世纪90年代,我姥爷便从事绳网业务,我父亲更是带领全村村民一起发展绳网,走上致富路。如今,我也想为家乡的网绳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走进李庄镇,没有闲人留。”王玮说,在李庄镇,人人会织网已成为佳话。 “叮咚、叮咚……”随着淘宝下单的提示音,位于李庄镇南北李村的村民们忙着将编织好的绳网装箱发货。在这里,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网红工坊”成为村民增收的新途径。通过整合村内闲散土地并租赁给企业,形成一个个灵活就业点,全镇60至70岁的妇女得以在家门口参与绳网手工编织,日均收入50至70元,实现农忙、顾家、增收三不误。 “我干这行五六年了,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村里有了‘网红工坊’,家门口就能就业,既能照顾家,又能赚点钱补贴家用,全家人的幸福感都提升了。”66岁的村民孟先梅笑着说。 对此,王玮尤感欣慰,“李庄镇以绳网产业为引擎,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电商助力、群众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如同张书愿搭建的直播间一样,在惠民众多淘宝村中,简易直播间随处可见。主播们细致讲解各类绳网产品的用途,身后展示架上琳琅满目,供客户在线挑选。目前,这些电商工坊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也有部分产品通过直播销往海外市场。 “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我们拓展了很多外地的客户,今年7月开始进军海外市场,海外销售额已达300万元。”张书愿自豪地说。 工人正在生产安全网 “如今,惠民县已形成以李庄镇、姜楼镇为核心,辐射胡集镇、辛店镇等区域的绳网产业格局,涌现出122个绳网特色产业村、29个淘宝村、3200家绳网电商,带动超12万人从事绳网加工生产。”惠民县李庄镇党委书记李鹏介绍,从化纤原料到纤维拉丝,从编织加工到多功能应用,惠民县构建起完整的绳网产业链条。 惠民县委、县政府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绳网行业准则,推动新型绳网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积极搭建与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合作交流平台,成功上线“汇绳网”APP,引入大通产业园区,成立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绳网质量检测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绳网织春秋,产业绘宏图。惠民这条“绳”,于经纬交错间,擎起一座跨越百亿的产业高地,织出一片辽阔的“产业蓝海”。展望未来,惠民绳网必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编织出更加壮丽的发展图景。 |
近日,西咸新区多个重点产业项目相继签约入驻,涵盖氢能、
2025年11月12日下午,第六届世界洗染行业大会在上海新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