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11月21日,全国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暨“东绸西固”工作会在四川南充召开。来自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等全国茧丝绸主产区的专家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谋桑蚕产业发展新未来。在这场高规格的行业盛会上,唯一一家来自中西部的企业代表——四川仪陇“布碧丝”总经理许少琳登上发言席。 为何是“布碧丝”?为何是仪陇?“布碧丝”是四川省唯一覆盖一二三产业的丝绸企业,而仪陇则是全川唯一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外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县。 仪陇蚕桑基地 耕种蚕桑基地 租车间“试水”,从“初遇”到“扎根” 一个东部沿海的企业,为什么又在西部落户扎根?许少琳介绍,欧美客户常常都是提前半年或者一年下订单,等到他们开始做衣服的时候,原材料往往涨价不少,而且原材料质量还不好把控。从2011年开始,他们就四处寻找优质丝绸供应基地。 “仪陇是劳务大县,我们厂里有很多仪陇籍员工,有人建议,南充是‘中国绸都’,有几千年的养蚕史,何不过来看看?”许少琳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2012年,他们在仪陇租赁小车间,开始小规模生产衣服。 “试水”过程中,他们亲身感受仪陇良好的营商环境,准备扩大生产规模。2016年,香港利达丰环球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成占地150亩的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公司生产所需蚕丝需从1400公里外的江浙一带运入,“成本太高了!企业要生存,必须自建产业链。” 制衣厂车间 第二年,公司在仪陇县8个乡镇流转土地7万亩,建立蚕桑基地,成立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同时成立四川布碧丝纺织发展有限公司,从事丝绸服装、家纺、丝巾、面料及蚕丝等产品的生产与出口,逐步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土门-铜鼓”省四星级蚕桑现代产业园区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创下产业发展的“仪陇速度”。 走进香港利达丰环球控股有限公司的厂区,缫丝、织绸、时装加工等厂房一应俱全。从蚕茧到丝线,从蚕丝到绸缎,再到成衣,每一步都在这里完成。缫丝车间内,自动缫丝机高速运转,煮茧、索绪、缫丝、浸丝、返丝……工人们娴熟操作,高品质生丝源源不断产出。 厂长钱洪平介绍,公司现有缫丝和复摇两个车间,配备2条流水生产线、80名工人,日产生丝约280公斤。目前,60%的生丝出口至欧美,40%用于自主生产高端绸缎。10余项发明专利的智能养蚕设备,正改写传统养蚕“靠天吃饭”的历史。从蚕种共育到上簇结茧,全程温湿可控、精准投喂,蚕茧质量显著提升。 许少琳在发言中表示,企业已完全扎根仪陇,依托全产业链,公司持续精细管理、提升产品价值:源头端建设有机桑园,推行绿色生态种养;生产端引进先进设备与工艺,提升效率与品质;品牌端强化质量追溯,打造“布碧丝”可信形象,推动产业从“西移”向“西优”转变,以现代化方式传承蚕桑文化,让古老产业焕发新生。 “布碧丝”丝绸产品 全县托举:一片桑叶撑起10亿级产业 2024年,仪陇县出口生丝362吨,综合产值达10.89亿元,同比增长近10%。 仪陇与蚕桑的渊源可追溯至1908年,朱德将30根桑树枝条带回仪陇县马鞍场种植,为这片土地播下产业种子。 近年来,仪陇县委、县政府将蚕桑产业纳入农业“3+3”主导产业,出台七项专项措施,整合资金8000余万元精准投入,全力培育这根“致富丝”。 2024年,仪陇在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项目中获全省最多的4341万元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正转化为智能化养蚕设备与扩建车间,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当地先后引进布碧丝、奥特丝、语山农业等龙头企业,为县域蚕桑产业注入人才、资金、技术与渠道等多重动能。 截至2024年底,仪陇全县共培育养蚕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41个、社会服务组织6个、业主大户400余家,“小蚕桑”撑起了国际大市场,2024年,全县蚕桑外贸出口额超3000万美元。 蚕茧丰收 “企业统一建基地、育小蚕、做技术指导,农户返租蚕棚、分养大蚕,最低35元/公斤的保护价让蚕农吃下‘定心丸’。”铜鼓乡副乡长秦燕青介绍,通过“一园五金”(土地流转租金、返包养蚕酬金、套种作物现金、集体入股红金、入园务工薪金)模式,农户收入显著提升。全乡桑园面积达万亩,集中分布于龙家店、九龙山、旧县坝等村,主栽“强桑1号”“农桑14号”等优质品种,年发种量超3000张,鲜茧产量逾千吨,带动50余户专业养殖户年均收入达50万元。 许少琳在发言中说,自2017年以来,公司累计带动5000户农户致富,每年助力农民人均增收26200元。 “仪陇茧丝”已获地理标志商标,并通过欧盟CERES、美国NOP双重认证。仪陇成功创建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销售体系:国内蚕茧主要销往绵阳、浙江等地;国际丝绸制品全部出口至意大利、罗马尼亚等欧美国家。2024年,全县蚕桑外贸出口额超3000万美元。 自建产业链,补全产业链。“布碧丝”的探索,推动仪陇丝绸产业迈上10亿级台阶。许少琳说,他们的实践是“东桑西移”战略在基层的生动体现,也为“东绸西固”战略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 当前,我国
11月20日,第六届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建设企业供需对接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