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是核心,高质量发展是目标。放眼山东沿黄地区,一场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正在上演:智慧农业扎根田野,精准赋能乡村振兴;绿色能源项目稳健运行,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资源;传统产业如绳网等,通过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转型升级,重塑竞争优势……这些蓬勃的实践,共同汇聚成新旧动能转换的澎湃浪潮,奏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垃圾“智”变,点废成金添绿意 在济南章丘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堪称“变废为宝”的典范。该项目位于济南章丘区高官寨街道魏化林村村北,项目分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由章丘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和济南绿动环保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一、二期工程全部投运后,年处理生活垃圾、污泥、餐厨废弃物超过百万吨,年发电量可达4.08亿千瓦时,满足大量居民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煤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4万吨。 “项目采用先进的焚烧和烟气、渗滤液处理工艺,确保排放指标国内领先、废水全回用零外排。”章丘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副总经理蒋自兴介绍。作为山东省最大的生活垃圾及一般固废协同处置基地,它不仅解决了“垃圾围城”之困,更贡献了可观的绿色能源,成为循环经济与环保教育的标杆。 智慧农业,科技赋能田园“新质” 淄博高青木李镇的丰码渌鑫乡村振兴共富项目,展示了“AI+农业”的无限可能。通过引入AI作物生长模型和智能控制系统,该项目通过科技赋能,正悄然在节水、减污、降碳等方面贡献着突出的生态效益。“项目节水40%、节省人工30%、产量提升超46%、商品优果率大幅提高,并达到零农残标准。产出的彩虹西瓜、贵妃西红柿等高端果蔬,单棚净利润较传统模式提升160%。”高青县渌鑫育苗基地负责人高春自豪地说。 该项目通过“1+2+1+X”组织模式,有效破解了地、钱、人难题,带动群众“家门口”高质量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通过技术推广、品牌打造、网红带货,辐射带动全镇乃至全县农业种植模式升级和农产品价值提升,探索出一条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绳网“织”梦,造就绿色发展未来 “家家绳车响,户户开工厂”说的就是以“绳网之乡”著称的滨州市惠民县李庄镇。李庄镇绳网有300年的历史,最早源自于车马挽具,经过不断发展,一共衍生出8个类别320余种产品,国内建筑安全绳网市场占比超80%。 绳网产业是惠民县有名的“富民产业”,但也是当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为全面整治绳网产业集群,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惠民县委、县政府依据当地产业实际,出台了《惠民县绳网产业集群整治工作方案》,提出按照“标杆建设、改造提升、优化整合”的原则,启动绳网产业集群综合提升。通过聘请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院等专业团队入驻,编制“一企一策”整治方案;创新采用“四个二”工作法,即两次气体收集(原料热熔处收集、密闭空间收集)、两次气体处理(光氧设备处理、活性炭吸附)、两次气体监测(进口、出口两次监测)、两次监管(电力监控、视频监控),加强监管推动企业整改。李庄镇先后跻身山东省绿色生态示范城镇、山东省美丽宜居小镇。 从绿色动力的清洁能源,到丰码科技的AI赋能,再到绳网产业园的环保转变,山东沿黄地区正以创新为笔,以产业为墨,在黄河岸边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古老的母亲河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生机。 (文:林洪星) |
踏入长春高新区越达路888号的越达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越
11月25日,记者从四川天府新区了解到,四川川能智网实业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