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8月17日晚消息,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研究员郭景坤, 于2021年8月17日在上海逝世, 享年87岁。
生前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念之情 郭景坤,1933年11月21日生于上海,祖籍广东江门新会棠下(今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大林村)。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郭景坤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863”新材料领域第二届首席科学家;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尽管出生在上海,郭景坤生前对家乡江门却始终保留着一份浓浓的眷念之情。 2012年,郭景坤曾接受江门本地媒体的采访,其言语中多次流露出对家乡的眷念。他一直保留着一些家乡本地的饮食习惯,近年曾两次回乡,对家乡的稀土矿藏资源保护开发,也做过一些思考。
△早前进行全喉切除手术后,郭景坤要通过发音器才能发声,但仍坚持抽出一个多小时时间,接受记者采访。 曾解决中国第一代战略武器关键部位防热难题 郭景坤主要从事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解决了我国电真空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后从事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他研究成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极好的耐热冲击和耐烧蚀性能。他研究陶瓷材料的强化与增韧,以及陶瓷发动机用材料与部件,使我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进行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的国家之一。 郭景坤近年从事复相陶瓷、纳米陶瓷研究、陶瓷材料的晶界应力设计研究、陶瓷的低温烧结和多相材料研究。
今年已有19位两院院士离世 至此,今年已有19位两院院士离世。作为国家分别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均为终身荣誉,并称“两院院士”。 1月28日,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因病辞世,享年98岁。王绶琯是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我国射电天文的奠基人,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 2月5日,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沈忠厚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沈忠厚是我国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2月7日,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3月2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周毓麟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3月22日,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3月26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3月27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3月31日,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4月28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在北京逝世。 5月6日,工程院院士、湿地生态学家刘兴土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5月14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元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5月22日,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同一天,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享年99岁。 5月26日,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陈清如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 6月16日,工程院院士、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黄熙龄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6月27日,工程院院士、我国遥感技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姜景山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6月29日,中科院院士、地下水动力学家、水文地质教育学家薛禹群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8月17日,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郭景坤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网友评论
送别郭老,一路走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新区六问之三 临沂综合保税区:“保税+”带来什么? 琅
一季度对全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西咸新区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