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兰州新区石门沟村一社的旱沙地,700多亩的向日葵在清晨的阳光下随风摇曳,放眼望去犹如绿色的海洋,蔚为壮观。 然而,就在去年,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土壤贫瘠、缺水灌溉。面对耕种难、产量低、效益差的瓶颈,石门沟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将全体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实现个人单干向土地规模化集约运营,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股金、村民变股民”。 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石门沟村开始推行“三变改革”,整合辖区内闲置的大量土地资源,由村委自筹资金10万元,率先流转当地村民旱沙地1000余亩,村委会统一规划,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利用大型机械平整土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管模式,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地价值。 “原来的旱沙地土地利用率低,农作物生长受限。今年通过村集体集中统一流转,以特色产业为导向,整治撂荒地1000余亩,其中通过引进大户承包种植向日葵700余亩,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流转种植向日葵、豌豆、土豆等作物113亩,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石门沟村党支部书记魏万元说。 村民的闲置土地入了股,每年可以按股分红的同时,还可以就近务工,实现二次收益。今年60多岁的海秉文儿女都在外地,老伴儿又常年吃药,自己种地投入多受益少,外出务工又受年龄限制,如今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又赚了钱。“我们这个旱沙地以前不值钱,现在流转出去能分红,还可以在这里干活,一天轻轻松松还能挣150元。” 近年来,秦川镇镇政府结合实际,积极谋划,因村制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多重手段“盘活”集体资源,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引导村委会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或者由村集体合作社牵头进行土地流转,积极拓展“三变”改革的维度和宽度,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着力培育一批成长空间大、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和多元富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洁 张建平 文/图 编辑丨石雨涵 |
■新区六问之三 临沂综合保税区:“保税+”带来什么? 琅
一季度对全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西咸新区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