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义龙新区结合林下资源优势,在新桥、德卧、雨樟、郑屯等镇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实现了产业好、群众富、生态美的目标,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力。 在新桥镇木科国有林场,由贵州芝源药业有限公司实施的林下中药材基地,早已种下黄精和天冬等中药材。 “这个林地平面面积是700亩,斜面面积将近有1500亩,我们6月份就全部种植完成。”贵州芝源药业有限公司法人胡成东说。 胡成东介绍,新桥镇木科国有林场林下中药材基地于2021年11月开工建设,种植的天冬和黄精4年后便可采挖,届时,天冬亩产值预计在4万元,黄精的亩产值更高,可达8万元。 在雨樟镇长田村的100多亩中药材基地里,重楼、板蓝根、黄精等名贵药材正在散发淡淡的清香。正在基地里查看重楼生长情况的村民吕天伦介绍,重楼是云南白药重要的原材料之一,这片重楼是他于2019年上山采集野生种子来进行人工培育的。 “重楼这个药材五年采收,上面的果每斤600至800元,每亩收入达到3万多元,每一株地下的药材有一斤左右,每亩收入达到100多万元。”吕天伦说。 吕天伦还介绍,除了人工培育野生重楼,他和村民们种植的黄精还有两年就可以采收,板蓝根在去年已经见到了效益,每斤卖到了2至3元,且完全不愁销路。 “我家去年种了60亩板蓝根,种下去管三年,它的茎杆和根可以两用,比种烤烟和薏仁米收益都要好,而且一亩产量有一万多斤,每亩纯收入上万元。”村民张民对记者说。 在郑屯镇绒窝村的500多亩中药材基地,山林间高低错落地布满了吴茱萸,在村民的精心管护下,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郑屯镇绒窝村长冲组组长王顺凯说:“我们家种了20多亩吴茱萸,现在处于除草和施肥阶段。当时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我们就种这个中药材,现在老百姓种吴茱萸的积极性非常高。” 郑屯镇绒窝村中药材吴茱萸种植主要集中在长冲组、绒英组的喀斯特山地上,涉及农户50多户200余人,预计明年进入初果期,每亩产量在500至600斤。 郑屯镇绒窝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光华介绍:“这是吴茱萸,目前长势很好。每年老百姓到山上野采的中药材,卖出去的价值在300多万元以上。今后的我们要多下功夫,以中药材产业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截至今年8月,义龙新区累计发展种植天冬、天麻、黄精等中药材13.4万亩,其中,今年新增中药材1.5万亩。目前,中药材种植已成为义龙新区农业产业的又一增收亮点,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力。 通讯员韦堂敏曹明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宋洁 编辑段源兴 |
■新区六问之三 临沂综合保税区:“保税+”带来什么? 琅
一季度对全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西咸新区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