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以来,湖南湘江新区以绣花功夫在夯实民生底座“责任田”里“精耕细作”,从衣食住行到生活变迁,从优化基础教育布局到补齐医疗卫生短板,从着力稳就业到全面提升社会救助……一桩桩、一件件掷地有声的民生实事里,藏着新区人民的“幸福密码”。 全面提升生活水平
织就人民幸福“安全网” 端详新区民生发展画卷,为人民谋幸福一直是其鲜明的底色。 党的十八以来,湘江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奋力书写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 全面小康,发展是第一要务。 数据为证!“十三五”期间,湖南湘江新区GDP从1602.5亿元增至2511.3亿元,年均增长9.1%,以全省5‰的面积创造了6%的GDP。2021年实现GDP3674.2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新区第6位。今年上半年,全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 与此同时,新区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三智一芯”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先进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群的整合下,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新区成立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4%,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2%,催生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高水平全面小康,人民幸福是根本。 新区将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例85%以上,“十三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1835元,较“十二五”末增加2万元。与此同时,就业、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就业“组合拳”,让民生之本越筑越牢。 “听说有一些适合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人的岗位,我来试试,没想到真录上了。”今年8月,通过部门与街道联合举办的“暖心活动”现场招聘会,孙亮在家门口找到了称心的工作,实现自力更生。 近年来,新区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创造优良就业环境,越来越多人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今年1-7月,新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7571人次,发放补贴975万元;创建13家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建成就业见习基地24家,为企业和个体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75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44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36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52人。 兜底“安全网”,让民生之基越扎越稳。 位于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核心区域的泰康之家·湘园突出以活力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科技养老,引入国际标准、持续照料模式,提供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等服务,为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区着力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有所乐”,岳麓区社会福利中心正式运营,4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新区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的切身利益,稳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各类社会保障水平,织就了一张更加坚实细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2021年末,全区城市低保1977人、农村低保3031人、城乡特困人员953人,分别累计发放金额1465.3237万元、1748.5742万元、1389.9161万元,临时救助全年救助88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59.61万元。 着力提升医疗水平
筑牢人民幸福“防火墙” 今年夏天,新区医疗领域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自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河西分院)动工后,长沙市口腔医院(河西分院)又在“招兵买马”中,意味着新区医疗配套再升级,未来周边居民可近距离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湘江新区深化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强基为重点,以提质为导向,以服务为特色,加大保障投入,加强机构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切实为新区群众筑牢健康屏障。 “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设备、药品都挺齐全的,医生也非常负责,会定期上门为社区的老年人量血压,为有慢性病的居民做检查,取药的费用也比药店的低。”提起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便利医疗服务,梅溪湖街道骑龙社区居民高先生高兴地说。 解决“就医难”,首要问题就是要健全基层医疗体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为此,新区聚力打造基础医疗,新建、改扩建街道(镇)卫生服务中心9个,新建、改造社区(村)卫生室(服务站)40个,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采购配备CT、彩超等先进医疗设备,更新上线了一批基层更实用、群众更需要的医疗服务项目,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医。同时,新区抓住区位优势,通过聚集省会优质医疗资源,构建医联体及分级转诊模式,让群众就近享受专家级医疗服务。 62岁的谈爹在家摔倒后,从观沙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至长沙市第四医院。住院7天后,他又被“转诊”回观沙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不仅能让我们方便照顾老人,还能节省部分医药费。”他的儿子谈先生说。
目前,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省航天医院等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结成医联体共建单位84个,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戴敬康是梅溪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动车”上门服务的发起人。他告诉记者,中心围绕保健、便民服务等内容,为儿童、孕妇、高龄老人、慢病人群制定十余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真正实现“患者围着医院转”向“医务人员围着老百姓做服务”的转变,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对于医生来说,为签约家庭看病的好处是对病人以往病史都有所掌握,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治疗,而对于居民来说,已经对我们很熟悉,治疗当中他们也会更加放心。”戴敬康说。 民之所望便是政之所向。除了完善基层医疗设施建设、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外,新区还通过扎实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开启医企合作模式等,织密织牢医疗“保障网”。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持续擦亮“岳麓山下好读书”品牌 这个秋季,长郡双语谷山实验中学建成投用,橙白色调建筑与绿树红花交相辉映,让这所承载着片区居民希冀的新学校看起来干净整洁、美丽壮观。在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教学环境中,孩子们将怀揣梦想,扬帆起航。 “学校将为学生打造三型活力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让学生在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发展自身兴趣爱好,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舞台。”长郡双语谷山实验中学校长柳笛介绍,目前学校一期已经迎来新生入学,有效满足了周边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需求,推动片区教育环境升级,优化全区教育资源布局。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到教育上就是让更多孩子能在“有学上”的同时实现“上好学”。近年来,新区持续擦亮教育品牌,扩大学前教育、做优义务教育、规范民办教育,着力构建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优质教育服务体系。
走进岳麓第五实验小学(原莲花镇中心小学),崭新的教学楼、人工智能室、跆拳道室、陶艺室、沙画室、舞蹈室、标准的塑胶跑道让人眼前一亮。这座由新区投入7000万元新建的现代化农村示范性小学处处展现出温馨舒畅的教育氛围。短短几年内,该校实现了智慧课堂全覆盖,教学方式也从传统教学转变为多样化教学。 “新建的智能教室对接央广研修平台,不仅能把资源送到农村学校的课堂上,也是教师研修的平台,还能通过智能监测、分析、评价、赋能师生共成长,让课堂达到最优效果。”学校校长周燕介绍,在莲花镇内,该校与桐木小学、五峰小学、云坪小学、金塘小学、龙洲小学5所小规模学校组建了“莲花镇网络校联体”,针对农村学校缺专职美术、音乐、体育老师的现状,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为适龄儿童入学提供强有力保障。 新建改造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面消除大班额,有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区共投入资金90亿元,新建学校41所,新增学位126530个。聚焦教育资源“提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2022年共投入24亿元,新建开学9所中小学,新增学位18540个;近五年投入1.8亿元,提质改造农村学校150余个,全面消除了薄弱学校,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近三年共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51所,46所办成公办园,2022年新开17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园位5490个。同时,近五年全区引进区级以上优秀骨干教师776名,组织565名教师挂职、交流,人民群众“好上学、上好学”的期待得到进一步满足。 放眼新区,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如花般在百姓中绽放。展望未来,新区民生事业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以稳健的步伐再出发,不断朝着让新区百姓更加幸福的目标加压奋进。 ◎来源:指尖岳麓 ◎编辑:吴戍疆 ◎校审:潘振兴 赵英杰 徐放 |
■新区六问之三 临沂综合保税区:“保税+”带来什么? 琅
一季度对全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西咸新区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