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阳河生态修复公园 邯郸市综合体育馆 城区 城区 萌芽森然滏阳城 邯郸职教城 冀南新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李春社文 钱磊影 编者按: 冀南新区成立以来,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三年来,冀南新区管委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以城带产,强区兴业,以新的发展理念,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新区风貌日新月异,成就斐然,成为邯郸崛起的新兴之城。一年来,邯郸晚报特邀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知名作家走进冀南新区,对冀南新区发展进行了采访创作。即日起,本刊将连续刊发,以飨读者。 冀南新区,一幅壮美的史诗画卷。 这幅画卷,西接太行,承鼓山之灵气,由贺兰山迢递而来,跨丘陵,过深壑,迤逦向东,与华北平原相连,得古漳河河套沙壤之沃土,平阔绿野,天地一色。其间山泉奔涌,水助山势,滏阳河及其支流牤牛河、涧河,穿行在山脉与丘陵间,蜿蜒东流,曲流为觞,荷摇鱼跃,生养、滋润着9个乡镇(办)、139个行政村(社区)、31.2万口人。区形似枫叶状,南与磁县、临漳县接壤,东与成安县为邻,北与邯山区、复兴区相接,西与武安市、峰峰矿区毗连;在这3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京广、邯济、邯长、邯黄等5条高铁和普铁纵横穿行,青兰高速与京港澳高速在此十字交汇,邯郸机场坐落其中,315省道、107国道纵横南北,立体化的交通网络连接世界各地。 这部史诗,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4000年来,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未间断,共生创造了先商文化、赵文化、河运码头文化、红色文化等,影响深远。蔺相如、岳飞、邓小平等历史人物在此叱咤风云,张镜心、俎琚、田裕民、王维纲等先贤在此成长奋斗。2012年10月19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冀南新区”挂牌成立,自此担负起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历史使命。2021年,冀南新区“滏阳城”建设列入邯郸市“十四五”规划,开启了冀南新区新的崛起之路。2022年,冀南新区已建成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河与城的二重互动 综观世界历史的发展,人类总是逐水而居,因河而生。 在冀南新区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河为先民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先民在河边建造城市,为河聚集了人气。人因河而生,河因城而有了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冀南新区的历史,就是一部河与城二重互动的历史。 已知最早的关于河与城的故事,是涧河与南城的故事。涧河是冀南新区一条古老的河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白渠水……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4000年前,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在涧水南岸定居,在此狩猎、捕鱼,从事农业种植,繁衍生息达2000年之久,跨越龙山文化至商、两汉时期,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赵王城之南的卫星城“南城”,与北部“信宫”(位于今永年区)具有同等的战略地位。2004年起,作为“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文物考古项目”,对“南城村遗址”多次进行发掘,其中先商墓葬的集中出土为河北省首次,汉代渠沟也是罕见的发现。2013年5月,“南城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沉睡在黄土中的南城村遗址,在国字号保护的光环照耀下,跨越时空,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夏代先民们,在涧河边撒网捕鱼,在黄土台地上驱牛耕田,在半地穴式的草房里,老祖母们在缝制兽皮衣服。他们撒下的粟的种子,后来种遍了华夏大地,他们饲养的家鸡,被他们养成的在黎明前呼唤农人起床干活的习惯,一直保持到如今。 《水经注》中提到的“白渠水”,即今天的牤牛河。从鼓山南北二源奔流而下,每到汛期,山洪汹涌如牛群狂奔,波涛之声如公牛吼叫,冀南人称公牛为“牤牛”,“牤牛河”由此得名。但其进入冀南新区后,水势浩大,波光闪闪,两岸杨柳成行。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与其宠妃孟姚游览于此,虽是炎炎盛夏,却热暑顿消,爽风拂面,于是命人在此筑高台,建城墙,命名曰“台城”,作为避暑之地。从此,“台城烟柳”成为冀南一带名胜。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皇帝高纬在此建“邯郸宫”,穷侈极丽,史载“后宫侍御千余人,皆宝衣玉食”。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写道:“台城镇故城延袤十数里,城中有灵台陂陁,邯郸人春时倾城出祭赵王,歌舞台上。”为此古来人们把这“台城烟柳”誉为磁州八景之一,士人凭吊历史,市民赏景玩乐。清代磁州诗人杨方晃在此叹道:“台去名仍在,灵陂只茂林。可怜葱倩色,空向雨中深。”但古老的牤牛河与“台城”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台城”“城基”“城角”等地名中一直演绎着,书写着新的传奇。 第三个河与城的故事,是滏阳河与马头镇的故事。滏阳河源于冀南西部鼓山地区,因其源头泉水“如汤出釜”,故名“釜水”,后演化为滏阳河。古代滏阳河与漳河在磁县城南一带合流,至冀南新区段,水流畅汪,河面渐宽,适宜行船系舟,物资集散,于是有了以码头商贸为特色的“码头城”(马头城)。据地方志记载,“早在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州判令民疏之,以通舟楫,滏阳之舟始此”。依镇建城,古马头镇兴盛数百年,随着货物流通交往的日益繁荣,马头镇成为瓷器、煤炭、棉花、山货、食盐、布匹、百货等在冀南地区的集散地,每日来往船只达200多艘。民国《磁县志》载:“马头镇沿河两岸厂店林立,商业发达,每届航期,帆樯如林。” 民国时期,在马头镇跨滏阳河普济桥的两端,是冀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码头,有七八个货运场,最大的货场是刘记时兴店的盐场,第二个货物码头是胡记码头,以经营瓷器为主,第三个货运码头经营峰峰的煤炭。每到集日或节日,在普济桥头,人来车往,人头攒动,商叫鼎沸,马头镇被人们称为冀南的“小汉口”。 人们似乎期待着马头镇与滏阳河演绎出新的“河城传奇”,但历史发展的车轮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火车的钢铁之轮带着工业革命的蒸汽车动力,沿着太行山前的平原,冒着时白时黑的浓烟,像一条巨龙,轰隆轰隆而来时,京汉铁路通车了,公路运输兴起了,以码头而兴起的商业小城马头镇,终因船运码头的衰落而衰落,码头刘记盐场的老板,作为马头镇上的首富,没能把“冀南首富”的帽子戴到头上。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滏阳河水位下降,河运停滞,码头荒废,马头镇终究没有形成“大城”,渐渐成为与乡并存的“乡镇”之镇。 河与城的故事,就此中断了。但冀南人与马头人似有不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冀南大地,马头镇攒足了劲,准备新一轮腾飞。20世纪90年建设的“马头私营经济城”,2004年以后建设的邯郸市马头生态工业城,声势浩大,一为省级,二为国家级,虽然都叫“城”,但并没有在“城”上下功夫,而是经济建设,“马头私营经济城”是围绕107国道的商业走廊,“马头生态工业城”是以成峰公路为经济带的工业走廊,这两个先后建设的“经济城”,都没有让滏阳河参与,最后“城”不是城,而是工业化的产业聚集区,即使这些产业区,也因其“产业区”的独舞而力量不足,后继乏力。 是的,冀南这块土地,注定是河与城二重互动的传奇。 滏阳河在静静地等待着,尽管在工业化发展的巨轮下,河道被肆意碾压,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河中,两岸垃圾成堆,水量减少,甚至一度成为臭水河,但历经沧桑的滏阳河,始终没有断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滏阳河不相信智慧的冀南人会弃水而生。 2020年,为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邯郸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很快,《邯郸市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规划》正式出台。冀南新区人等待的时刻终于来临。为了对接邯郸市滏阳河修复规划,更好地对流经区境内4个乡镇(办)25个村、25公里长的滏阳河进行全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冀南新区聘请国内顶尖规划团队,历时9个月时间,经过7轮反复研讨论证,编制完成了《滏阳河水环境与滨水空间改造提升规划》。据此规划,滏阳河冀南新区段全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的标准是“一号工程”,也是一件百年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示范工程,修复理念是“疏林草地、草坡入水、生态自然”,工程定位是“看得见水、望得到城、存得住人、留得下情、聚集人气、托起新城”。通过实施滏阳河综合治理,落实“退耕还湿、退养还滩、以河代库”等要求,完善防洪和城市排涝功能,建设市民休憩公园,布局带状生态产业,要把滏阳河打造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冀南地区最大的综合体育公园、滏阳新城的南北通风廊道、景观廊道和城市活力轴线。 自2021年3月开始,冀南新区分两步实施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3月21日,全区“滏阳河治理誓师大会”召开,此后的日日夜夜,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四个标段,多点作业,全线施工,施工高峰期多达800余台机械在同时作业,沿线200多名基层干部盯守现场,仅用100天的时间就按期完成了全部工程。达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经受住了“7·21”洪灾的考验,为保卫邯郸市主城区防汛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 冀南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万春说:“为了保护好、修复好‘母亲河’,冀南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坚持政治站位、带着敬畏之心、抱着科学态度、拿出过硬举措,全面实施滏阳河全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滏阳河开启了新的传奇,那么滏阳河两岸的“城”呢? 这个城就叫“滏阳新城”,是邯郸市新的“卫星城”,是冀南新区的主城区,因为滏阳河穿城而过,所以冀南新区给她起名叫滏阳新城。这才是真正的“河岸之城、城中之河”,河与城的传奇,河与城的“双人舞”,在冀南新区这个大舞台上,开始了精彩的演出。 “滏阳新城”是“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城,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城,是“城中有城、城中有区”的城,将马头镇区、科创城区、职教城区“缝合”其中,达到形成26平方公里,是公园化的人居之城。 在2020年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市人代会上,冀南新区谋划的滏阳新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正式纳入了“东部东湖新城、南部滏阳新城、西部生态新城、北部产业新城”的主城区框架,全面开启了邯郸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征程。随着学校、医院、大型商超、宾馆、高档住宅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多的高端人士、创业人才、高校教工、产业工人将在这里聚集,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教衔接、产城融合,为邯郸市打造一座高质量的卫星城。 在冀南新区这个353平方公里的大舞台上,新一轮“河与城”的故事已经拉开帷幕,精彩传奇正在上演!2021年,冀南新区开始实施《滏阳河水环境与滨水空间改造提升规划》,以“看得见水、望得到城、存得住人、留得住情、聚集人气、托起新城”为理念,将滏阳河的宽度拓展到60米至800米。从3月中旬开始,实施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工程主要完成滏阳河过村段以外河道的清淤、扩挖、筑堤工程,经过100天的集中攻坚完成;二期主要完成河道过村段建筑拆迁、堤顶路修建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10月底前,河道内770户全部拆迁安置到位。2022年2月,已开始实施河道内拆迁安置、堤顶路过村段施工、扬水站建设、沿岸墙体立面美化、行道树种植、照明系统安装等工作,实现堤顶路全线贯通,完成44个景观节点、健身步道、亲水平台、河心岛等项目的建设任务;年底前,启动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把滏阳河冀南新区段的25公里河域空间,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高质量发展带。 冀南新城也在与滏阳河的互动中,毫不逊色。如冀南新区人民医院项目,是一座集急救、医疗、康复、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医养等功能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公立性综合医院,总投资4.33亿元。冀南新区第一中学项目,为24轨制72班3600人的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学校,总投资5.8亿元,已开工建设。城市文化中心项目,占地约59.57亩,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是展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和文化中心“五馆合一”。邯郸市综合体育馆项目,设计标准为国家乙级体育馆,是一座约5036座席的中型综合比赛馆、一座约1517座席的跳水游泳馆,总建筑面积为3.75万平方米。已被列入2022年河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主场馆。总投资8.6亿元滏阳河二期项目,于2022年拉开序幕,冀南新区把滏阳河综合治理作为全面提升新区发展能级的“三件大事”之一,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加快各项工作推进和工程施工进度,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到2022年年滏阳河二期工程堤顶路全线贯通,美化绿化亮化和44个景观节点打造工程有序推进。9月3日,邯郸市委书记张维亮一行实地查看了滏阳河冀南新区段整治情况,对近期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强调要加快推进滏阳河城区段整治,以更大力度清淤、修堤、治岸、美桥、兴业,把母亲河装扮得更加靓丽多彩。9月13日,邯郸冀南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万春再次带队督导检查滏阳河(新区段)生态修复巩固提升工作,他要求持续用力,不断巩固提升生态修复成效,让母亲河始终保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促进成果共享。 滏阳河与滏阳城的互动,下一步将演绎出怎样的精彩,我们更加期待。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晓玲) |
5月8日,总投资1.5亿欧元、位于无锡空港经开区的德国威伊
日前,西咸新区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出炉,地区生产总值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