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一则关于“北方一知名钢铁企业即将全面停止生产并退出产能”的消息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员工将被依法解散,该消息引发钢铁行业内的广泛关注。 据业内消息显示,北方一知名钢铁企业日前发布对内通知,称因钢铁市场行情差,公司目前亏损严重,不具备复工复产的条件。根据钢铁产能管理规划,相关部门要求公司于2024年10月底彻底退出产能,现距离彻底退出仅有数月。经公司研究决定,即日起将不再生产,公司正式进入善后协商阶段。在2024年10月1日起,全体员工将会分批次进行善后处理协商,期间的薪资方案会按照之前放假期间的待遇进行发放。自此,这家在北方深耕了多年的钢铁企业正式宣告关停,一批产业工人因此而失业,着实令人唏嘘。 在此之前,该钢厂因为持续亏损、产能严重过剩、设备检修等原因,已安排员工放假150天。让人没想到的是,在放假截止期限临近的时候,却传来彻底停产的消息。对于钢企员工来说,150天的假期无疑是一场漫长的等待,而等待的尽头却是“失业”,何其悲哀。 事实上,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已有多家钢厂因各种原因传出停产,部分钢企只得通过放假来缓解经营压力。比如,2023年11月,上述停产的钢厂就宣布放假150天,此举引发业内广泛热议;2023年11月,北方又一钢企-德晟钢厂宣布全员放假,且未在通知中提及具体复工时间,漫长的等待令人煎熬;2023年12月,北方知名钢企-亚新钢铁宣布全员放假,复工时间待定。除了上述规模较大民营钢企宣布停产外,一些规模较小的停产钢企更是有很多。 钢铁企业如此密集地宣布停产,预示着钢铁行业目前的处境并不乐观,产能过剩的压力已传导至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那么问题来了,曾经无限辉煌的钢铁行业,如今为何走到产能过剩的地步呢? 有业内资深人士称,目前钢铁行业的情况比较明确,即市场已处于供大于需的阶段,通过宏观政策调整以及行业资深调节机制适当削减产能,才能维持行业整体平稳发展。据钢铁协会此前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3月,我国钢铁产能再创历史新高。在需求层面,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萎靡,汽车消费市场也不及预期,这两大市场对钢铁的需求也在持续减少。换句话说,钢铁行业一方面是产能再创新高,另一方面是需求持续萎缩,长此以往,必然是难以为继。 我们知道,钢铁行业的供大于需,只会带来一个结果:低价竞争。低价竞争会破坏行业生态,使得钢企亏损运营。有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个季度,我国重点统计钢企的利润同比跌幅为34%,如此跌幅可谓是触目惊心。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地出台相关政策来削减相对落后的产能,也就非常合理了。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宏观调控的效果慢慢浮现,钢铁行业或许会回归正常水平。 (文中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商泽阳 胡杨 张小斌 4月25日,原定于今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侴雪妍 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