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减肥=只吃水煮菜?这些=不成立!|科学流言榜

新资讯 2025-5-3 10:45 新民晚报 1 0

机器人手术等于机器人做手术辅助驾驶等于自动驾驶AI火热,也被流言制造者们不怀好意地盯上。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这些“AI+”流言,你上当了吗?


科普之路任重道远。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协科学编辑记者分会、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支持。这一期科学流言榜是总第134期。


1.“机器人手术等于机器人做手术


流言:机器人手术就是机器自己动刀,脱离医生独立操作。



真相:机器人其实是医生的超能外骨骼:主刀医生全程坐镇控制台,通过手指精细操作主控器,机械臂同步复现医生动作,并自动滤除手部震颤。就像顶级赛车手配备精密方向盘,每个切割、缝合动作都由医生亲自驾驶


因为机械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特别适合处理胰腺这类位置深、血管密集的器官,胰腺手术的暗战更需要人机协同。通过使用机器人配备的可多角度旋转的器械,外科医师可以在狭小空间完成毫米级精细解剖,3D高清影像更是将血管放大10倍。


机器人手术创口虽小,恢复快,但复杂情况仍需传统开腹手术。何时进退、如何取舍,全靠医生临床经验判断。因此,机器人本质是医生的超级工具,而非拥有自主意识的外科医生


2.“辅助驾驶等于自动驾驶


流言:辅助驾驶就是自动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就可以随便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



真相: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有很大的差别。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其本质是帮助驾驶员提高行车安全性和便利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更恰当的称谓应是智能辅助驾驶,重点在于辅助而非智能


我国20223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将驾驶自动化分为从L0L5的六级。其中,L0—L2级为辅助驾驶,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L3—L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市面销售的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其自驾的最高等级其实才达到L2级,也就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主要作用是减轻驾驶员疲劳,提高行车便利性。其常见功能包括车道居中保持(LCC)、自适应巡航(ACC)、自动跟车、前车启动提醒等。当辅助驾驶功能打开后,仍需始终保持注意力,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诸如“L2+”“L2.5”“L2.9”等宣传标语,有过度包装之嫌;即便达到L3级,也只是有条件自动驾驶(在限制条件下执行部分功能决策的自动驾驶模式),依然要求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驾驶任务,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控制车辆。


3.隔着玻璃晒太阳也能补钙


流言:户外吹絮惹人烦,不想出门时,坐在自家阳台隔着玻璃晒太阳,也能够补钙


真相:晒太阳并不能直接为人体提供钙元素,而是因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BUVB)能够作用于人体皮肤,使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被吸收入血并经肝、肾代谢后变成活性维生素D。研究表明,虽然维生素D也可通过食物补充一部分, 但约80%还是要通过紫外线照射来自身合成。活性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磷吸收,还能调节骨代谢,从而达到补钙的功效,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等病症。所以,为了预防骨质疏松,平时要注意适当晒太阳。


隔着玻璃晒太阳很难补钙。根据波长不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分为UVAUVBUVC。其中UVA波长最长,为320-400纳米,能量较低,95%以上能穿透大气层,是导致皮肤光老化和晒黑的元凶。UVB波长中等,为290-320纳米,但能量较高,大部分会被臭氧层吸收,仅约10%能到达地面,是导致皮肤晒伤和色素沉着的主要原因。UVC波长最短,为100-290纳米,几乎完全被臭氧层吸收,无法到达地面。


能够帮助合成维生素D的是UVBUVA则对维生素D的合成没有帮助。而普通玻璃如窗户、汽车玻璃,几乎可以阻挡所有的UVB,仅允许UVA透过;特殊玻璃(如石英玻璃)可能允许UVB通过,但日常生活中极少使用这类材料。因此,隔着玻璃晒太阳,紫外线的透过率会大幅度降低,即使感到温暖,皮肤也无法获得足够的UVB来合成维生素D,从而无法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选择合适的晒太阳时间很重要,上午9时到10时、下午3时到5时,这两个时段温度比较合适,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比较丰富,但又不是最高,是比较好的晒太阳时间。每周2—3次,将头面部、手臂、腿部等暴露在日光下30-60分钟,就足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


4.只吃水煮菜能减肥?


流言:减肥过程中,应该多吃水煮菜,少吃肉。



真相:只吃水煮菜不一定能让你减肥却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危害身体健康。减肥需要的是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单一食物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相比于爆炒、油焖、红烧等其他烹饪方式,水煮菜通常可以减少摄入的油脂和热量,因为不需要添加大量的油来烹饪,这样做有助于减少它的热量,所以很多人说这样做能减肥。其实也不一定。减肥的关键是控制能量的收支平衡,只有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支出,才能减肥。只吃水煮菜,但如果吃得特别多,还吃很多能量比较高的菜,比如土豆片、山药片、藕片等淀粉含量高的蔬菜,能量同样很高,也会长胖的。


而且,水煮菜不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只吃水煮菜、不吃肉蛋奶,也没有水果等食物摄入,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减肥,不仅要控制热量摄入,还要确保摄入多样化的食物,包括肉蛋奶,确保足够的营养。


5.长期使用电动牙刷会导致牙齿变薄、牙龈出血?


流言:尽量不要使用电动牙刷,因为长期使用会导致牙齿变薄,或者牙龈出血。



真相:电动牙刷正常使用不会伤牙,更不会导致牙齿变薄或牙龈出血。事实上,电动牙刷的振动频率稳定,能够更有效地去除牙菌斑,相比手动牙刷,反而能减少刷牙时的摩擦损伤。


牙齿变薄主要是由于牙釉质受损,而这通常与错误的刷牙方式、使用过硬的牙刷或过度用力刷牙有关,而不是电动牙刷本身造成的。牙龈出血往往是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问题的表现,正确使用电动牙刷还能帮助改善牙龈健康,而非导致出血。


保护牙齿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刷头、力度适中的模式,并搭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果使用得当,电动牙刷不仅不会伤牙,还能帮助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降低龋齿和牙周病的风险。


6.“清幽益生菌、牙膏等产品可以治疗幽门螺杆菌?


流言:清幽益生菌、漱口水和牙膏等产品,可替代药物或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


真相:幽门螺杆菌是胃部最常见的致病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原。目前,市场上部分商家推出清幽类商品,包括口服益生菌、外用漱口水和牙膏等。


事实上,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胃部,漱口水和牙膏只能作用于口腔,无法根治胃内感染。益生菌能作为辅助手段调节肠道菌群,但无法替代正规药物。目前,医学界公认采取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即14天疗程内联合使用抑酸药、铋剂和两种抗生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需要关注,但只有极少数感染者可能会发展为胃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感染者应与家人朋友分餐,避免与别人共用餐具等。


7.配料表越短,食品越安全?


流言:食品配料表上有一大串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是食品不安全不健康的表现。食品配料表越简短,说明产品越安全健康。



真相:食品安全与否与配料表长短无关。从配料表长短看添加剂数量多少,从而判断食品安全性的想法本身是错误的。


首先,每种食品添加剂投入使用前,都会经过严格细致的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与否,不取决于食品所使用的添加剂品种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添加剂的使用量和摄入量是否合规。


其次,配料表长短与食品添加剂使用总量并无直接关联。部分配料表较长的食品,尽管使用了多种食品添加剂,但其总使用量却可能更少。这是由于食品添加剂间存在协同效应,复合使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降低食品添加剂的总用量。以肉制品为例,单独使用山梨酸钾时,其最大使用量为1.5/千克;若将其与乳酸链球菌素复配使用,两者用量分别可降至0.67/千克和0.3/千克。


最后,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规定,加入量小于食品总量25%的复合配料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如果符合规定的带入原则(即添加剂使用并非企业主动添加,而是由食品原料或配料被动带入)且在最终产品中不起工艺作用的,不需要在配料表中标示。许多商家利用这一规则将所含的食品添加剂隐藏起来,然后借此炒作清洁标签的概念,宣称配料表越短越好,从而误导消费者认知。


综上所述,食品配料表并非越短越好。消费者应摒弃对食品配料表长度的过度执着,在挑选食品、查看配料表时,应重点关注其具体使用的配料及其排列顺序。配料表中各项成分的排序是依据其在食品中的重量占比,排在第一位的成分是该食品中含量最多的。


8.空腹运动,燃脂效果更好?


流言:平时运动时如果能够空腹,可以达到更好的燃脂效果。


真相:空腹运动是否燃脂效果更好,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空腹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燃脂效率,比如经过一晚上休息,身体储存的糖原较少,此时运动会迫使脂肪更快转化提供能量。短期(20—4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最大心率能增加50%—60%),可优先动员脂肪供能。对于身体素质较好、无血糖方面问题,同时有规律运动的人群,可以尝试。


但对于糖尿病人群或没有规律运动、体质较弱的人群,空腹运动可能带来更多安全隐患。一方面,身体储能较低,高强度运动后容易出现疲劳,更易发生运动损伤;另一方面,身体储能少,同时运动强度大机体可能会分解肌肉来提供能量,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反而给机体增加了更多损伤风险。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郜阳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