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像事先约好了一般,在短短半年之内,前苏联的四个“掘墓人”相继撒手人寰: 5月4日,白俄罗斯首任总统舒什克维奇去世,终年87岁。 5月10日,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去世,终年88岁。 6月22日,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最亲密的助手、曾参加签署解体苏联的《别洛韦日协定》的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布尔布利斯去世。 而就在莫斯科时间8月30日22时左右,苏联首任总统、也是末任总统戈尔巴乔夫也因病长期医治无效离开人世,终年91岁。 上述四人都被俄主流媒体认为是前苏联的“掘墓人”。上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以敌为友,推动所谓的新思维改革,一头扎进西方的怀抱,加速了苏联的分裂。1991年12月8日,舒什克维奇、克拉夫丘克和时任俄联邦总统叶利钦在别洛韦日签署声明,正式宣告“苏联作为一个国际法实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已经不复存在”。 俄共主席久加诺夫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人联手搞垮了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是俄罗斯的“头号卖国贼”。叶利钦走得比较早,2007年4月23日因心脏病加重在莫斯科突然去世,终年76岁。作为苏联这艘大船的最后一任船长,戈尔巴乔夫最后一个离世,寿命也活得最长。 不过,戈尔巴乔夫卸任之后,一直定居在俄罗斯,并拒绝为“苏联解体”背锅。他认为,是叶利钦这些一心想闹独立的加盟共和国拆散了苏联,而自己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斗争到了最后一刻。原计划说服各加盟共和国签署新的苏联条约,但1991年的八月政变彻底打断了这一进程。 戈尔巴乔夫还认为,欧洲安全形势紧张、俄与西方长期对峙是北约持续东扩惹的祸,却只字不提自己当年曾轻信西方承诺,为东西德合并、西方渗透前苏联传统势力范围东欧大开绿灯。 从总体上看,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美西方是赞誉声一片。美国总统拜登称,戈尔巴乔夫是一位罕见的领导者,一位具有非凡远见的人,他“为数百万人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世界和更多的自由。” 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戈尔巴乔夫对欧洲和平的忠诚,改变了“我们共同的历史”,也为俄罗斯人开启了“自由道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表示,戈尔巴乔夫“为结束冷战降下铁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开辟了通向自由欧洲的道路”。 但是,俄罗斯国内对于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则是贬大于褒。30日,俄总统普京在第一时间对戈氏的去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但是致其亲属的唁电却迟迟没有发出来。很可能,如何对戈氏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又不致于引发国内政治争议和社会思潮割裂,也是件让克宫很挠头的事。 或许,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自民党领导人斯卢茨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的立场:“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是他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政治家,与此同时,他是个复杂的、自相矛盾(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笔者在俄新社报道的评论栏里,发现俄国内网民对于戈尔巴乔夫并无太多好感,甚至有人对他的去世幸灾乐祸。被人点赞最多的两条热门评论,一条是:“我毫不同情”。 另一条则是:“这个人推倒了柏林墙,也毁掉了自己的国家”。 有网民呼吁:“不要把他埋葬在莫斯科,他配不上,把他的遗体运往德国吧,他为那个国家做了太多事情。” 对“外人”(西方和除俄之外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而言,戈尔巴乔夫是个好人,但对“家人”(俄罗斯人)而言,他却是个坏人,他为了取悦外人,牺牲了自家人的利益。这可能是很多俄罗斯人不肯原谅他的根本原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戈尔巴乔夫至死领的是俄罗斯的养老金,在俄罗斯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时光,死后遗体也将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紧邻其夫人赖莎的墓地,他毕生自诩的最大贡献是结束了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了和平,但如今的俄罗斯,却一方面与西方的“代理人”乌克兰打热战,一方面与西方集团在政治、金融和外交等多条战线上打冷战。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再一次命悬一线。(刘圣任) |
财联社4月6日讯(编辑 牛占林)当地时间周六,美国全国各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以来,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