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2021年贵阳市、贵安新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举行。贵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静在回答关于“贵安新区在守住生态底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的提问时指出,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严守生态底线。新区通过集中精力在环保督察、污染防治、行政审批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严格环境准入。在新区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环境影响预评估制度,通过提前介入招商,做好项目入驻前的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共否决了不符合环境准入和选址等要求的项目有28个,涉及投资47.52亿元。结合“三线一单”成果、新区“两主两特”产业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了空间布局、行业及工艺、产排污等多维度的环境管控要求,形成了贵安新区环境准入管理清单,为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提前谋划和建设基础设施。新区已建成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能够满足200万人口排污需求,提前为新区项目落地、人口聚集、城市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密切关注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结合新区当前发展实际状况,在强化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的同时,采取连片和分点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68套,日处理能力达到2500吨,农村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30%,高于全省(13%)17个百分点。目前正在实施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51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后将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717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是多措并举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贵安新区针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畜禽养殖等重点方面的环境现状开展了全面摸底排查,通过排查结果运用,对部分历史遗留的污染源采取了关停、引导转产和扶持入园等方式,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老大难”问题。比如:存留在红枫湖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13.5万吨磷石膏渣和400吨浓硫酸全部转运;联合对新区的监狱系统、部队等长期排放污水的单位安装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解决了片区生活污染的难题。 贵安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实践和积累经验,创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115个,制定了47项配套管控制度;贵安新区综保区(电子园)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4家并完成节能环保提升;推动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绿色项目76个。同时,在全区推广使用新能源,目前新区投入运行的公交车均为新能源汽车。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贵安新区的水、气、土、声、农村各方面工作有序推进,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良好,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为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打基础、做准备。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奕璇) |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4月26日报道:4月25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
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4月25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