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软件定义汽车(SDV)作为这场革命的核心,不仅改变了汽车的定义,更重塑了我们对出行的想象。SDV的出现,标志着汽车从传统的机械产品向智能移动终端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带来了技术的飞跃,更深刻地影响了消费者的出行体验。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定义、功能以及其在中国市场的独特发展路径。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SDV的开发模式、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新玩家的涌入对行业的影响。我们将分析消费者视角如何驱动产品开发,SDV开发模型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新玩家如何为SDV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将揭示SDV发展的新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如何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 壹 消费者视角驱动的产品开发 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 在消费者需求不断演变的当下,汽车产业的研发模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以新兴的、具有鲜明IT企业特质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为引领,整个行业正逐步从传统的以开发者为中心、技术驱动的模式,向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消费者视角为驱动的创新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在当今汽车行业的演进中愈发显著,标志着汽车研发不再仅仅依赖技术的突破,而是更加紧密地贴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体验。 以纯电动汽车(BEV)为例,过去受限于技术瓶颈和电池特性,车辆设计多采用将电池组置于乘客区地板或后备箱底部的布局。然而,随着全固态电池技术的逐步成熟与标准化,BEV的设计理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未来,纯电动汽车有望在车身造型和空间布局上实现更多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对车辆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多样化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舒适化的驾驶体验。 另一方面,由于软件定义汽车(SDV)功能的开发涉及与一级供应商(Tier1)等多方合作,因此需要协调现有供应商关系,以及半导体、传感器、摄像头、地图平台、家电等多领域的合作。开发模式也需从联合开发向自主开发转变。 此外,部分核心部件以及针对特定销售国的产品,需根据当地规格进行设计和生产,并实现本地化生产和消费。这种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和本地化生产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还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推动SDV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 贰 SDV开发模型的变化 DevOps敏捷开发模式 在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发展下,硬件(HW)与软件(SW)的分离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过去,汽车开发沿用传统的瀑布式或V型流程,各环节按部就班、线性推进。这种模式在面对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变革时,显得灵活性不足、响应迟缓。然而,如今的开发流程正逐步向融合IT理念的敏捷开发型DevOps模式转变,这一模式将开发、测试与运维融为一体,极大地提升了开发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使汽车制造商能够更灵活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消费者对车辆的需求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出行工具范畴。在确保车辆安全功能稳定可靠的基础上,消费者对娱乐性、便捷性以及移动联网稳定性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些需求的演变,不仅为电子电气架构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也促使汽车制造商不断优化产品设计,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出行的期待。 叁 汽车生态系统 01|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新玩家的加入 汽车行业的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通过功能升级和设计焕新来激发客户购买欲望的模式,转变为以客户体验为起点,深入洞察客户需求,致力于创造能够引发共鸣、带来感动的个性化体验创造模式。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汽车行业的价值主张,也为新玩家的涌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传统的汽车供应链参与者,到半导体制造商、拥有地图信息的平台运营商、共享出行服务提供商、汽车租赁公司、大型综合家电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多元化的新玩家纷纷涌入SDV开发领域。这些新玩家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创新技术,还注入了更多活力,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用户体验驱动的方向加速迈进。 02|多元新玩家的涌入与影响 传统汽车制造商(OEM)、掌握海量地图数据与大数据的供应链企业,以及半导体、传感器领域的新锐初创公司等,各路不同背景的企业纷纷携手成立合资企业(JV)。 那些此前从未涉足汽车制造业的企业正陆续进入该领域,凭借不受固有观念束缚的创意和技术进军软件定义汽车(SDV)市场。 未来,行业资金运作有望持续优化,企业间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然而,鉴于数据保护与跨境传输受到各国不同法律环境的严格约束,车载操作系统、半导体、传感器等关键领域难以达成全球统一标准。因此,预计未来汽车开发将更多地依据国家和地区特定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进而逐步形成“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产业格局。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范国飞 赵瑛 8月14日,吉利汽车控股有
2025年眼看着就要过去三分之二,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