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荣威、飞凡“联姻”终将沦为一场“尴尬剧”?

新资讯 2025-7-3 12:22 中国汽车报 1 0
2024年年底,上汽集团将飞凡汽车重新纳入荣威的体系,而这两个品牌的整合,如今却被外界戏谑地称为将小孩送回幼儿园。这场联姻看似是上汽乘用车对内耗问题的一次止血之举,实则暴露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困境:当品牌向上突破乏力时,合并是否就成了逃避现实的安慰剂


仓促整合,效果难显


飞凡汽车的独立曾被上汽集团视为冲击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关键一步。2021年,飞凡从荣威R品牌升级为独立品牌,定价直接锚定20 - 30万元区间,试图与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品牌正面交锋。然而,现实却给了上汽乘用车沉重一击:飞凡F7上市首月销量仅815辆,飞凡R7更是长期在三位数销量徘徊。


荣威品牌的衰落则更具戏剧性。2016年,荣威RX5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的概念横空出世,月销一度突破2.8万辆,但随后因车机系统卡顿、质量问题频发,口碑急转直下。此后,荣威品牌频繁更换品牌定位,从年轻化国潮,再到科技新主流,却始终未能打造出第二款爆款车型。2024年,荣威推出全新D系列车型,试图通过油电同价策略抢占市场,但荣威D6 DMH混动版5月销量仅2001辆,与比亚迪秦L DM-i月销3万辆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荣威和飞凡各自面临的困境,上汽集团选择将二者合并,试图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渠道来实现协同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官方表述来看,荣威与飞凡将在研发、销售、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在研发方面,二者均由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负责研发工作,期望通过整合研发资源,提高研发效率,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在销售渠道上,荣威飞凡将逐步整合经销商门店,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超过100家荣威飞凡经销商门店开业,试图通过扩大销售网络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销量。


然而,这场合并从一开始就显得仓促且被动,更像是上汽集团为了应对业绩压力而做出的无奈之举,而非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从市场反应来看,合并后的效果并不明显。在销量方面,荣威和飞凡的颓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202412月,荣威品牌销量为1.4万辆,飞凡品牌销量仅为554辆,二者相加的销量依然无法与竞争对手相抗衡。


在品牌定位上,合并后的荣威和飞凡依然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按照规划,飞凡将承担荣威品牌高端系列的角色,但市场对这一定位的接受度尚需时间验证。消费者是否愿意将飞凡视为荣威的高端升级,并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目前来看并不乐观。而且,飞凡不再局限于纯电技术路线,未来将推出插混或增程车型,这虽然有助于扩大产品线,但也可能导致品牌形象更加混乱,使消费者难以对其形成清晰的品牌认知。


在渠道整合方面,虽然经销商门店数量有所增加,但整合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经销商对于品牌合并的信心不足,担心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的模糊会影响销售业绩。同时,不同经销商在运营模式、服务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整合难度较大,短期内难以实现协同效应。



上汽集团将荣威和飞凡合并,能否实现1+12的效果,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这场合并更像是一场闹剧,表面上的整合并没有触及到品牌发展的核心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提升荣威和飞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双输困局


合并后,荣威与飞凡的品牌和产品线更加混乱。荣威品牌目前产品线繁杂,涵盖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而飞凡汽车的并入并未带来清晰的梳理和优化。相反,两者在市场定位和产品价格上的重叠,进一步加剧了内部的竞争和消费者的困惑。未来,如果品牌和产品线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消费者的认知将更加模糊,市场表现也将更加惨淡。有调研显示,63%的消费者认为荣威与飞凡定位重叠42%的潜在购车者表示分不清两者区别。这种模糊性直接反映在销量上:飞凡R7合并后月销量仍不足百辆,荣威D6 DMH也未能借势起飞。


同时,合并本应实现产品线互补,但现实却是内耗升级。荣威D7 EV与飞凡F7同为中大型纯电轿车,前者售价14.98~17.68万元,后者定价18.99~ 22.99万元,价格区间高度重叠。更讽刺的是,飞凡F7为求生存,不得不降价至16万元区间,直接冲击荣威D7 EV的市场空间。这种自相残杀的定价策略,让经销商叫苦不迭:卖一辆车亏两万,还要被厂家考核双品牌任务。



上汽集团为合并后的品牌规划了双技术路线:荣威主攻10 - 20万元市场,搭载珠峰机电一体化架构;飞凡聚焦20 - 30万元区间,主打星云纯电专属平台。然而,技术同质化问题依然突出。例如,荣威D6 DMH与飞凡F7均采用上汽自研的DMH混动系统,核心参数(如热效率43%、综合续航1400km)几乎一致。这种换壳不换芯的操作,让消费者质疑合并的真实目的。


挑战重重,路在何方?


合并容易,融合难。从整个汽车行业来看,品牌合并并非罕见之举,但成功案例并不多。上汽集团将飞凡汽车重新并入荣威品牌后,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成为了当前高层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整合不力,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反而可能加剧内部的矛盾和混乱。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飞凡和荣威作为后来者,在品牌力、产品力和市场渠道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和提升,将很难在市场中立足。


事实上,上汽集团将飞凡汽车重新并入荣威品牌的决策本身并无不当,但关键在于合并后的整合和执行。上汽需要明确两者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线规划,避免内部的竞争和混淆。同时,加大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提升产品的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此外,还需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形成明确的品牌认知和忠诚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破和提升。


荣威与飞凡的合并,本质上是一场断臂求生的被迫之举。它暴露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深层矛盾:既要守住燃油车时代的规模优势,又要突破品牌向上的天花板。然而,荣威与飞凡的合并只是开始,若无法解决爆款缺失、技术同质化、品牌认知模糊等核心问题,这场联姻终将沦为一场尴尬剧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