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西咸新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蓝天答卷”——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低至4.615,达到新区成立以来最优水平。然而,良好的数据背后依然存在治理难题。辖区19个镇街如同19个“呼吸单元”,因污染源分布、地理特征及发展阶段的显著差异,治理触角如何精准延伸至每个“呼吸末梢”,成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命题。 精准破题 19个镇街获定制监测 2025年,西咸新区生态环境局给出了创新答案: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深入19个镇街开展“地毯式问诊”。技术人员操控无人机航拍俯瞰全域,驾驶走航监测车穿梭街巷,用科技手段给每个镇街“做CT”。在此基础上,团队创新构建起包含涉气污染源、道路积尘负荷、火点分布、取暖炕等核心要素的“污染特征四维地图”,首次让镇街级污染源从平面走向立体,每个空气站的污染“个性”都被精准锁定,为“一站一策”量身定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542条措施 镇街管控有指南 有了精准的“诊断报告”,治理方案自然有的放矢。新区为19个镇街逐一建立动态更新的污染源清单,7月印发的《镇街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一站一策”管控建议》中,542条个性化措施如同542剂“对症药方”,覆盖了各类污染场景。 在扬尘和涉气污染源集中的区域,措施直指工地扬尘管控和工业企业废气收集处理设施;道路积尘负荷高的路段,重点盯着渣土车密闭运输和裸地绿化覆盖;农村及城中村区域,露天焚烧、柴草煨炕、烟花爆竹等“顽疾”被重点管控;商业区周边,则把餐饮油烟净化装置运行规范作为关键。这些措施不仅明确“治什么”,更说清“怎么治”,就连道路积尘清理、臭氧防控等专业领域都给出了具体操作流程,让基层环保人员拿起来就能用,执行起来有章可循。“镇街的工作比较繁杂,有了这个方案,让我们基层执行起来特别有抓手。”相关镇街环保工作人员表示。 模式升级 清新空气有温度 如今每个空气站都有“专属医生”的精准施治,“一站一策” 模式填补了镇街空气站点个性化管理的空白,让治理力量像“精准导弹”一样落在最需要的地方。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是精准治霾的生动体现,更是助推新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强心针,同时形成了可复制的“西咸方案”。 未来,新区将持续打磨这一模式,让天更蓝、气更清的生态画卷在街头巷尾徐徐铺展。对于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来说,这不仅仅是监测数据的好转,更是推开窗能呼吸到的清新空气,是走在路上能感受到的环境改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
信网7月17日讯7月16日上午,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新港
炎炎夏日里,一场场“微光计划·观影相伴”新时代文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