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永群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后备厢集市”在各地火爆起来,成为城市夜间经济里的一道新风景。 广西南宁市阳峰路夜市网红后备厢集市一角。罗婕 摄 开阔的场地上,私家车次第排列。后备厢打开,挂上各色氛围灯,支起创意招牌,折叠桌上摆起琳琅满目的商品。一辆车就是一个灵活移动的摊位,但与其说摊位,不如说它更像一个微缩版的商店,甚至还有一些露营的味道。 后备厢集市最早起源于英国,又叫“Car Boot Sale”。它是汽车经济发展的产物,人们将闲置物品或是商品放在汽车后备厢进行交易。衣服、鞋帽、家具、光碟,什么都可以拿来买卖、交换,就像我们常说的“跳蚤市场”。 可能后备厢集市在“基因”中便带有那种悠闲与分享的特质,对许多参与其中的车主来说,最重要的同样不是买卖。他们有的白天上班晚上摆摊,有的是学生,或是灵活就业者、各种“达人”,打开后备厢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展示、表达和社交,彰显着一种生活方式。更有一些后备厢集市,在策划的初期便定位为车友们的聚会。 后备厢集市 徐凡 摄 值得注意的是,后备厢集市并不是单纯的线下买卖,许多车主拍短视频、做直播,来分享自己的体验、玩法、经验,或是为线下引流,吸引顾客。的确,与普通的地摊相比,后备厢集市的文艺气息更浓。音乐、灯光、充满创意的装潢和招牌,都意味着它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这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正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 后备厢集市果真那么吸睛吗?有媒体报道,在今年端午假期,南京夫子庙步行街引入后备厢文化市集,假期日均客流量较五一期间增加85.4%。正如许多后备厢集市在取名时喜欢加一个前缀“文化”,对于消费者来说,逛后备厢集市,消费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氛围。 环境上,它新鲜而文艺;内容上,它涵盖各类食物饮品、创意产品、包袋服装,甚至还有手工体验和演唱弹奏。因此,后备厢集市更像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综合“商业结构”,是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的复合体。它的火爆,满足了疫情后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印证着人们从买商品到买体验的消费观念的转变。 这是用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南京长江边的五马渡后备厢文化市集。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后备厢集市的发展,展现着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潜力,更彰显着一所城市的活力。与此同时,这种新业态背后的流动经营行为不应该被忽略,它的良性发展既是车主摊主们能动性和自律性的体现,也是当地营商环境的标尺。 如今,后备厢集市在南京、青岛、大连、重庆等许多城市颇成规模。这其中有集市组织方的不断摸索,有商圈的主动合作,也有各地政府对于夜间经济和灵活就业的扶持。当然,新生事物总会遇到成长的烦恼,后备厢集市也不例外。经营场地是否占道、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垃圾的处理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地解决。这样,这一脱胎于生活的新业态,才能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 图片:中国青年报、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