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菜市场旗袍”成为年轻人“新宠”。打卡过菜市场的年轻人突然发现,只需在菜市场小裁缝店花上几百元,几天后就能收到一件几乎媲美商场的“高定时装”。 菜市场出品的旗袍,不仅极具烟火气,而且性价比很高。目前,在抖音平台上“菜市场旗袍”话题超过了8000万次播放量,在小红书上推出“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收获6062.1万浏览量。 从今年开始,“年轻人逛菜市场”“菜市场漫步”等话题频繁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全国各地菜市场凭借自身“特色”,接连成为众多年轻人出差和旅行的必逛“景点”。比如广州“东山肉菜市场”,常常登上老广美食榜单,很多人形容“30元就能吃到扶墙”;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不仅有云南特色野菜、还有可以食用的鲜花;山东淄博八大局便民农贸市场也在“淄博烧烤”爆火期间成为外地游客打卡之地。 据央视新闻11月17日报道,在天津红桥区西北角的早市,许多特色早点铺门口一大早就排满了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同一天在南京秦淮区科巷菜场,道路两边的特色小吃店也迎来了客流小高峰。 最懂潮流、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开始去菜市场了。 据相关采访描述,年轻人是这样回答他们爱逛菜市场的原因:这里“烟火气”是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这里有最具人情味的“讨价还价”;菜市场“高颜值”,拍照非常“出片”;菜市场可以探望小猫小狗,抚慰高节奏生活下焦虑的情绪……不难看出,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回归生活最本质的实感 。 随着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奋斗的年轻人如今频繁往返于办公楼与住所,许多人缺少了感受生活细节的场景。当与充满了烟火气与市井味的菜市场“相遇”,当面对生活中真实的蔬菜瓜果,他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面貌,开始探寻、品味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菜市场里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成为安抚他们内心焦虑、提醒认真生活的“良剂”。 当然,年轻人热衷“打卡”菜市场,也与菜市场在城市微更新中的自我“升级”有关。颜值更高、服务更贴心、价格更透明的菜市场,正以“行动”主动拥抱年轻人。 从成都看,这种转变一直正在发生。 菜市场变得更便民了。在成华区都有集市,这里的“菜市书屋”飘出浓浓书香;在益民菜市清和店,开放的阅读空间提供了自主饮水、手机充电、免费WIFI、应急药箱、微波炉等便民服务。 菜市变得更整洁了。在青白江怡城北居农贸市场,货物分区分类、有序摆放,一张《农贸市场文明公约》格外醒目。在成华区横桥便民菜市,地面地砖焕然一新,菜档口竖起新招牌,凌乱电线也被重新梳理……截至今年3月,辖区内的益民菜市万年店、光明厂店等37个市场已经完成了改造。 菜市变得更智能了。除了手机支付普及,菜市智慧系统也广泛使用。在成都龙泉驿区国泉菜市北泉店,显示屏可以显示市场内的客流、交易额等数据,同时还有商户点赞列表、商品排行等信息,方便顾客快速了解最受好评的商户及最畅销的货品。 曾经,菜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一直是“中老年”群体,菜市场很难和“年轻人”联系到一起。现在,菜市场与年轻人,正在实现一场“双向奔赴”。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菜市场作为一座城市重要的民生场所之一,代表着城市温暖民生“底色”。所以无论逛菜市场的是“中老年”还是“年轻人”,人间烟火气应该是它永远不变的“内核”,而在这最朴素的“内核”下,城市顺应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发展趋势,继续通过“创新+融合”的经营理念,不断修炼“内功”,这样的烟火气才会更抚凡人心,成为持续吸引年轻人的“潮流”打卡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杨 部分图据 新华社 小红书截图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