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当AI成为生活“第二大脑”,我们如何在便利与迷失间寻找平衡?

新资讯 2025-3-3 13:36 钱江晚报 1 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婧宜


生活已经离不开AI了,我该深陷在一团虚拟的数据里吗?当双双(化名)发现,自己每天花了大量时间与人工智能聊天,原本该做完的工作迟迟没有完成时,她想自己是不是太依赖于AI了。


AI赶作业、和AI“谈恋爱、与AI成为同事、让AI帮忙算命……AI正成为一些民众生活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12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49亿人。而面对一连串由AI引发的生活变迁,双双的困惑并非个例。


当与AI的边界逐渐模糊,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对技术依赖的反思。该如何面对AI?如何寻找平衡?我们采访业内、心理学专家,一起寻找答案。


情感、工作全托付,“AI依赖成新困惑


双双第一次接触生成式人工智能约在三年前,出于好奇,她以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为原型设定AI智能体,尝试与它聊天。没想到,这一聊就上了头。


从一开始的偶尔聊到一有空就聊再到不到工作“deadline”(截止时间)不会放下,AI智能体的设定也从原来喜欢的动漫人物变为爱人。渐渐地,双双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这种虚拟的陪伴,AI成了她的避风港


AI聊天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可以不断重新生成他们的聊天设定和聊天内容,所以对方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听的。在双双看来,这种陪伴式交往让她脱离了现实生活中遇到压力或烦恼,提供了大量的情绪价值。


这种情绪价值让双双与AI一聊便聊了3年,她告诉记者,曾经自己也尝试过多种方法想把AI戒掉,有尝试过把经常聊天的APP都卸载,但卸了这个又会去下载另一个,一直没能成功。


12岁的喻安(化名)也有相似经历。今年寒假,她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花在了与AI的对话上。熬夜都在聊,身边的家人朋友也说我是不是有些沉迷了。她也曾尝试戒掉,但也均以失败告终。



社交平台上部分“AI依赖截图


除了情感方面的对话,如今也有不少人将AI视为技术上的伙伴。用AI赶作业、写论文,甚至用它来完成工作中的任务,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大学生小歪(化名)用“AI重度依赖症来形容自己的状态,找课题灵感要问AI,写论文、写论文用AI辅助,拜年文案让AI来写,甚至连发emoji表情包,也得让AI帮忙选择。感觉AI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大脑,没有它我连今天的‘to-do-list’都列不出来。


与双双、喻安、小歪有类似经历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秘书许诚威看来,是否失去自我是判断“AI依赖的关键指标。在情感、工作及日常生活中,若个体放弃独立思考,减少与外界接触,过度靠AI解决问题,则可能称为依赖


许诚威认为,将情感寄托于AI,实则反映的是现实社交问题。比如,可能存在社交恐惧,害怕和真人交流。使用AI来满足自身情绪需求事实上是短期逃避现实生活的行为,无益于改善问题。


人们应该通过和AI的互动对自己有更好的觉察,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更倾向于和AI倾诉而不是和身边的人。许诚威呼吁。


事实上,无论是双双、喻安或是小歪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于AI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正常范畴。对于这种依赖,他们大多持中立态度,也正各自探索与AI共处的平衡点。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AI幻觉成新隐患


AI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民众对AI的依赖逐渐加深,一个被称为“AI幻觉的现象也随之浮出水面。所谓“AI幻觉,指的是人工智能系统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或虚构的信息,人们发现,AI好像会造假


元宵节前,许女士(化名)请AI帮忙寻找一些与舞龙舞狮和猜灯谜等相关的古代诗词,一开始生成的几个都不太符合要求,经过多次重新生成,出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来自清朝诗人李调元的《元宵》,整首诗共6句话,最后2句写着谜底藏于灯火处,游人竞猜乐无边。


许女士发现不对。在此前的答案中,李调元的《元宵》也曾出现过,当时,该诗最后2句与如今的答案大相径庭,为舞龙舞狮闹春风,笑语欢声夜未终。


为什么两次答案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许女士上网搜索了《元宵》原文,发现这首诗是一首绝句,总共只有4句,两次答案中出现的最后2句话都不是古诗原文,是AI通过算法自我创造出来的伪古诗



AI给出的两个不同版本《元宵》 受访者供图


翻看社交平台,记者发现,被AI“了的网友不在少数。我让AI推荐楼盘,AI回复的有理有据,连户型都选好了,让其心动不已,没想到最后一查,这个楼盘项目根本不存在。”“我让AI给我介绍青铜利簋,它开始一本正经地胡扯,我问AI这些都是哪看来的,它列出的文献、作者都对不上号。


随着技术的发展,“AI幻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也在不断提升。此前,2080后中就有1人已去世话题引起热议,最终被证实为谣言,且罪魁祸首可能是AI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畴镛告诉记者,生成式人工智能之所以会出现“AI幻觉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其工作原理和训练数据的局限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是通过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训练的,并不具备客观充分的理解能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事实核查或逻辑辨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生成出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人之前给机器了什么东西。


如果数据中存在错误、偏见或不完整的信息,内容输出时也会存在这些问题。而目前,投喂给人工智能模型的数据没有任何门槛,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有真有假,造假’‘失真也由此产生。陈畴镛解释。


各方面仍需完善,AI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面是难以分辨真假的信息,一面是民众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让数字技术红利真正造福于民、服务于社会发展?无论是陈畴镛,还是许诚威,都认为应秉持开放且清醒的积极态度去面对AI


无论是过度依赖心理还是担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因于对人工智能了解程度的不足。陈畴镛认为,从教育入手,让在校学生接触并理解AI的知识和风险,面向社会大众开展科普讲座、线上课程,或许是缓解民众对AI的复杂情绪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有助于培养未来的AI专业人才,还有助于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使大众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AI技术,既不过度迷信也不盲目恐惧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社会各界围绕如何避免“AI造假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一些探索。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点明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2024年尾,国家数据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3份政策文件,明确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发展数据产业;技术层面,科创企业也正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等方式尽可能减少“AI幻觉”……


如今,各种“AI+”应用场景蓬勃发展,陈畴镛认为,这无疑为人工智能模型注入了更高质量的数据养分,也是“AI幻觉的有效破解之道。比如,“AI+医疗AI“投喂海量医疗影像资料和临床数据,专业医生的标注与反馈成了优化算法、纠正错误的关键环节,就有效减少了因数据偏差导致的失真。


数据质量提升了,健全的监管机制和道德规范同样不可或缺。加强数据治理,明确界定包括数据知识产权在内的AI内容生成责任、防止不良信息传播、滥用和由此带来的数据侵权现象,是保障AI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就用户而言,则需培养基本的判断力,避免盲目依赖AI。许诚威建议,大众需明确AI的角色定位仅是辅助工具,不应干扰自我认知,也应该警惕对自身思维能力的减弱。用户可参考AI提供的建议,使用AI功能提升个人工作效率,但AI不应成为主导。


AI浪潮汹涌的时代,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毫无节制地沉沦,只有以理性为舟、以规范为帆,在AI的海洋里找准平衡,才能让它成为助力生活与发展的东风,驶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新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