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藏,夏初长。 今日立夏,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季节的转换,标志着万物由生到长的转折。 一大早,半山之上已经炊烟袅袅,人声鼎沸。 在刚刚落成的半山立夏非遗广场上,杭州拱墅区第十二届半山立夏节如约而至。 一碗黑米饭,穿越千年时光 杭州半山的立夏习俗延续千年,每年一到立夏,半山以及周边的居民都会聚集在此,迎接夏天的到来。 一大早,老人们就会架起大锅,清洗树叶,烧制乌米饭。 等到热腾腾的米饭一出锅,大家一嗡而上分得一碗,香喷喷地吃起来。 “吃了乌米饭,讨个好彩头:夏天不中暑,还能避免蚊虫叮咬。”李阿婆端了两碗,一碗给孙儿,一碗自己享用。 蚕花会、立夏祭祖、娘娘诞庙会、送春迎夏的信俗仪式,称人、烧野米饭、绘泥猫、跑山等游艺习俗活动,都是传承千年的古老习俗。 原先,半山立夏节是半山地区的一个自发的活动。 “称人、乌米饭……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的风俗,不能让它们遗失在岁月中,要传承下去。”2007年,皋亭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半山立夏习俗省级非遗传人倪爱仁和皋亭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们,创办了半山立夏节。 今天,在送春迎夏仪式现场,在穿着古服的倪爱仁的带领下,半山人一起祈福巡行,以保佑夏季平安,“十多年来,参与人数从几百人发展到了1万余人。记得2020年光乌米饭就送出去14000多斤。” 在拱墅区政府的支持下,2012年起,立夏从一个节气扩大为一个节日,并逐渐成为杭州人共同的文化品牌。 如今,半山立夏节也来到了第十二个年头。 新家新谱新联名,传统民俗更时尚 不同于很多传统节日,每年的半年立夏节都会有带给大家“新鲜感”。 而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半山立夏节有了“新家”——新落成的立夏非遗广场正式亮相。 沿着半山娘娘庙一侧新铺了老石板的山路,二十四节气镂空灯柱引导着游客来到广场。广场一侧立着一排山形景墙,上面印着半山立夏习俗故事。 据半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场的设计模仿观测二十四节气的天文观测仪器日晷,中间是铜质晷面,上面刻着二十四节气。 在广场附近,还种着乌米叶,上面站着黑、白、黄等7只七彩泥猫,“半山泥猫始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上的七只都是由半山泥猫非遗传人‘把关’,巧妙复刻了半山泥猫的色彩和神韵。”该负责人说,在立夏非遗广场一共有9只“半山泥猫”,感兴趣的游客可以来现场找找这些“喵星人”。 “通过打造立夏非遗广场、娘娘庙及周边提升改造,将广济支路这边上山路全线打通,两侧皆是风景。”该负责人说,未来这也将是半山立夏节永久性举办场所。 除了立夏非遗广场,今年很多立夏民俗都进行了创新。 比如,与老字号知味观联名推出半山立夏习俗“乌米饭”,推出可冷藏的乌米饭,方便储存,也希望更多人能品尝到。 联动张同泰中医药、郑碧红传统旗袍、善智汉服、制扇技艺(王星记扇)、土布纺织技艺、杭州刺绣、杭州丝绸练染印整技艺、木版水印技艺、江南洞箫艺术、运河民俗画等多个拱墅区内非遗项目,将仪式变身为融合传统民俗、宋韵华服的非遗服装秀。 发布了由拱墅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手杭州市桃源小学共同创作的原创童谣手势舞《半山立夏谣》。现场还邀请国内知名传统文化传播实践者、抖音达人小一姐姐以原创手势舞现场演绎。这首原创的立夏谣将半山立夏数十余项传统习俗写成了歌、谱成了曲,让立夏节气有了自己的主题曲。 在活动现场,还能看到吉祥物等亚运元素,为传统习俗增添了亚运氛围。 十二年守正创新,将非遗融入生活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农耕时代中国古老的智慧,被世界称为 “中国第五大发明”。 立夏是第七个节气,代表着从这天起万事万物开始卯足劲儿生长。 2016年,半山立夏习俗作为“二十四节气”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2年拱墅区政府首次作为主办单位,举办开展“半山立夏节”活动。除了传统民俗以外,将民间艺术表演、非遗展示、立夏跑山等内容穿插其中,使“半山立夏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十二年来,我们用守正创新的方式,加入更多时尚元素,将非遗融入生活。”拱墅区文广旅体局非遗科负责人郑晓天举例,比如半山泥猫就结合当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元素,广受追捧。 如今随着半山娘娘庙、立夏非遗广场等完成提升改造,未来游客不仅仅可以在立夏当天,平日里也可以来这里感受半山立夏习俗,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我们期待通过文旅结合,吸引更多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来到半山深入了解非遗习俗,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 来源:钱江晚报 |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熊茜雯) 4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
近日,福建泉州中山路百年骑楼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时尚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