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张凤帅 德州报道 一只篮球,淬炼团队拼搏精神;一场赛事,激活全民参与热情;一种模式,诠释高质量发展深意。 秋夜的德州,被一记清脆的终场哨点燃。9月13日晚,天衢新区代表队以103:63赢得决赛胜利,意味着创造了“十一连胜”的记录,夺得了首届“德BA”联赛总冠军。 奖杯璀璨,但其重量远超出体育范畴。这支由教师、公司职员等普通从业者组成的“草根球队”的夺冠之路,彰显的是一座新区蓬勃发展的活力底色,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模式,一曲体育与文化、经济、民生深度共鸣、交响轰响的时代乐章。 冠军之路成为新时代“精神地标” 冠军的底色,是信念,是作风,是精气神。 复盘十一场征战,比分簿上写满了辉煌:从首战18分优势力克德城,到季后赛创造的67分惊人分差,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比分捷报。但与比分相比更震撼人心的,是比赛气质。 没有专业球星外援,16名队员来自本市大圣俱乐部,他们都是身边的普通人,来自教师、公司职员等各行各业。然而,站上赛场,他们凭着对篮球运动的纯粹热爱和为家乡争光的信念,展现出了非凡的专业素养和钢铁意志,将团队协作发挥到极致。“00后”小将翟家逸快攻中腾空扣篮,展现的是平日千百次锤炼的扎实基本功;“防守尖兵”李晨洋一次次倒地扑抢,守护的是团队的荣誉底线;核心球员孙铭在关键时刻的稳定输出,源自于日复一日的自律与苦练。 “我们没想到能赢这么多,但我们想赢下每一场。”主教练杨义的话,道出了这支队伍的灵魂,这是一种将平凡做到极致的专业,是一种永不言弃的拼搏,更是一种“我们代表天衢”的集体荣誉感。他们打出的,是一种“强者”的风范。这种风范,源于实力,成于团队,终于信念。这支球队,已然超越了胜负本身,成为激励整个新区砥砺前行的精神引领。 一场赛事织就共建共享“治理纽带” 天衢新区队的成功,绝非只有表面的输赢。它的背后,是由党工委、管委会搭建平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体市民共创共享的生动治理缩影。 震天的“天衢,加油!”呐喊,源自看台上由教师、医生等普通市民组成的“最强气氛组”;线上直播间里,数万人的点赞评论汇成暖流;社交媒体上,自发的“热搜”见证了民意的澎湃。这证明,最高级的“气氛”,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政府“搭好台”,群众“唱主角”,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将一场体育赛事,升华为一场全民参与、情感共鸣的社会活动,有效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端文体活动是赋能城市发展、激发内生活力的强劲引擎,它能精准串联经济发展的脉络。赛事期间,体育公园客流量激增30%,周边商圈营业额大幅跃升。全市117家服务企业主动加入“票根惠民”活动,推出专属优惠,成功将赛场的“流量”转化为消费的“留量”,形成了“观赛、持票、消费、复购”的经济良性循环。NBA球星的意外到访与互动,既是赛事影响力的明证,也为城市打开了国际视野的窗口。这生动诠释了“办好一项赛事,提升一座城市”的深层影响力。 一座奖杯奠基高质量发展“活力基石” 天衢新区队的夺冠,看似一场体育运动的胜利,实则是新区长期以来坚持规划引领、厚植发展土壤的必然结果,是其追求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结出的硕果。 这座奖杯,奠基于坚实的民生投入。全区854个体育场地、138万平方米体育面积、人均场地面积全市第一、24处市民灯光球场、超900场全民健身活动……这组数据,勾勒出的是一座“体育之城”的清晰轮廓,体现了新区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民生福祉上的远见与决心。 这座奖杯,更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布局。新区大力推进“强体魄”与“铸精神”双核育人战略,学校标配风雨操场,创新“篮球+学科”融合课程,让体育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深植。从校园篮球的蓬勃开展,到成功举办国际级、省级大型赛事,天衢新区正系统性地将运动的“基因”写入城市的发展,让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拼搏的精神,成为新区人的普遍特质和核心竞争力。 奖杯,是过去的里程碑,更是未来的启航点。它标志着天衢新区的发展模式,转向了经济、社会、文化、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更高级、更可持续、更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区将以此次夺冠为新的起点,让体育设施覆盖全域,让赛事经济更加繁荣,让全民健身融入生活,最终将这场篮球赛所激发的全民热情,转化为推动城市迈向更高质量、更高品质发展的持久动能。 |
潮新闻 共享联盟·台州 朱玲巧/文 徐仙金 林光通 李艳丽/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谢履冰 这个夏天,浙BA城市争霸赛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