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12月2日举办的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国际科技传播主题沙龙”上,来自科技界、学术界、传播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科技国际传播”进行了跨界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龙耘指出,科 ...
在12月2日举办的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国际科技传播主题沙龙”上,来自科技界、学术界、传播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科技国际传播”进行了跨界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龙耘指出,科技传播应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艺术张力和文学想象力。新华社国际部对外传播室副主任杜健结合工作实践,分享了对中国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传播的思考。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润珏以天宫课堂为案例,分析了国家主导的科技传播模式创新。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杨盈龙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与国际科技传播策略角度切入,提出让国际科技传播动起来、活起来、走起来的路径。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彭超梳理科学和文化历史的关系脉络,分析了传统文化助力科技传播的方式方法、创造促进科技传播的文化氛围、创新研究思维等问题。 主题发言后,与会嘉宾展开互动式交流,围绕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符号、科技传播模式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为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的未来工作开展积极建言献策。 由中国科协与中国日报社共建的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1月19日,秉承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原则,旨在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国际科技传播合作模式,用融通中外的表现形式增强国际科技传播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哲雯) |
为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两创”与社区治理
4月17日,《2024字节跳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