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8日讯 跨部门协同、家校社联动、传统文化铸魂……在济宁市任城区,当地以文化浸润为基础,整合宣传、文旅、科技、卫健、公安、群团等多方资源,开展特色课程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家校共育、社会参与,形成全域良好的育人生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任城经验”。 文化铸魂,推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在任城区“学先师孔子,做仁义少年”敬师礼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展演活动上,全体师生整衣、掸袖,齐诵正冠诗,向孔子像行“天揖礼”,对至圣先师表达敬仰之意。 “敬师礼”仪式结束,情景舞剧《中华美德润九州》、歌伴舞《幽兰操》、情景剧《传师道——做仁义少年》等自编节目,展现了中华美德的传承与发扬,表达了对先师孔子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现场还设置了多点位展示扎染、橡皮章、剪纸、京剧脸谱、彩泥泥塑等学生作品,并由学生代表现场展示拓印、纺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济宁是儒家文化发源地,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流经任城辖区,兴盛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借此当地确立了“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科学素养”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理念,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天南海北济宁州,四十五里到长沟,水旱码头真繁华,热闹号称小苏州。”前不久,来自任城区长沟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来到长沟历史文化展示馆,开展了一场运河少年行——“悠悠家乡水 浓浓运河情”红领巾寻访活动。 参观中,队员们在“人间天河 世纪梦圆”展厅,深入了解了中国南水北调长沟泵站重大工程,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通江达海”精神,见证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我们将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运河文化的‘通江达海’精神与现代科学的创新探索理念三者融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培养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又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济宁市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时慧芬介绍道。 社会参与,创新协同育人实践方式 “大运河上南来北往、舟楫穿梭,运河两岸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日前,在济宁市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内,在济宁市实验小学读三年级的“红领巾讲解员”葛姝玥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济宁市运河文化的发展历史。 展示馆二楼内,“运畔童心,艺守非遗”蛋雕主题活动准时开启。孩子们围坐在桌前,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范冰兴老师雕刻的运河风光蛋雕作品,随后动手在草稿纸上画好图案,再小心翼翼地拓印到蛋壳上,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属于自己的蛋雕作品。 这样的场景在任城区十分常见,除了河道总督署等文化场所为青少年提供学习成长的平台外,社区也广泛参与其中。在阜桥街道浣笔泉社区举办的“爱心满集市”运河少年公益市集上,文具、百科书籍、趣味玩具等摆满了各摊位,小摊主们热情高涨,积极推销。散集后,孩子们把市集上筹集到的善款,买了生活用品,去看望阜桥街道的困难老人。 “活动非常有趣,不仅能交到新朋友,售卖闲置物品,还能帮助老人,很有成就感。”参加活动的济宁市枣店阁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李倾城说,活动让她感受到做公益的乐趣,后来她加入了学校的“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希望能继续帮助别人。 “教联体”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任城区切实提升育人合力,创新多主体、多形式的社会参与协同育人实践方式。社区依托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古街,开展“运河文化节”“运河民俗体验周”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运河文化讲解、民俗表演;企业与学校合作建立“运河文化+科技”研学基地,学生可以了解现代科技在运河航运管理、农业种植、文化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公益组织发起“守护运河”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学生参与运河水质监测、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科普宣传等活动,将文化传承、科学实践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 部门协同,实现从“联”到“动” 近日,“任城义方”家长学堂走进古槐街道东门社区,开展《和谐亲子关系》专题讲座。“课程结合学龄期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认知、情感、社交等多维度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成长需求,帮助家长‘读懂孩子’。”“任城义方”家长学校师资库专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宋丙方教授说。 “‘任城义方’家长学堂的开展不仅是普及知识,更重要的是助力家长成为孩子的‘心灵伙伴’,我们将持续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推出更多精品课程,走进更多社区,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任城区希望工程服务中心主任史祚仪说。 科教协同方面,同样亮点纷呈。近日,一辆科普大篷车缓缓驶入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运河校区,一个个前沿的科学装置、一台台科学互动体验设备一字排开,涵盖光、力、数、声、电磁、物理等学科的科普展品惊艳亮相,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普盛宴。 “不仅是直观的视觉刺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还能亲手操作,深入了解基本的科学原理,感受科学的魅力与乐趣。”该校执行校长付芳说。 科学启迪智慧,科技创造未来。任城区科协联合老科协、区教体局深挖本土文化科技基因,创新打造“儒韵运河·智创任城”特色教育品牌,每年举办任城科创节,开设“鲁班锁与榫卯结构”研学项目,开展“典籍里的科学”探究活动,邀请院士专家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运河与科学——长沟葡萄的前世今生”主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医教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医养生课程,协助学校完善卫生防疫体系;政法护航,打造“平安任城·护苗课堂”品牌,开展“运河安澜”专项整治行动;群团联动,探索“和合共育——家校学习共同体”建设,在特殊教育学校设立非遗工坊,发起“运河小使者”志愿服务项目……“教联体”关键在“联”,任城区充分整合资源,丰富创新协同育人活动载体,实现“教联体”从“联”到“动”,切实推动协同共育。 “‘教联体’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打破了部门、学段、家校社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我们将不断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联体’协同育人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同时也为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任城智慧’。”时慧芬说。 闪电新闻记者 杜宗浞 通讯员 袁进 王琴 报道 |
7月15日,第三届香港中小学、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校长研
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