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我叫袁斐,袁承志、袁紫衣的袁,胡斐的斐。”2016年秋,袁斐见到金庸的二公子查传倜,给金庸写了封信。崇拜偶像多年,这个金庸迷激动不已。 挽联。 两年后,94岁的金庸在香港去世。嘉兴市委市政府致唁电、挽联,袁斐因为在相关部门工作的关系,唁电、挽联是他起草的。挽联是:“桃花影落香江,七十年寓居家国心事浩浩;碧海潮生嘉禾,五百万乡亲孺慕情怀殷殷。”表达了嘉兴人民对金庸这位知名“乡贤”的敬意和哀思。 今年是金庸诞辰百年,嘉兴筹备了系列纪念活动,袁斐也是工作人员。作为骨灰级金迷、知名“金学”研究者,他接受了潮新闻记者采访。 袁斐。 【1】 喜欢金庸的人很多,喜欢到袁斐这样程度的却不多。 采访时,我请他背诵几段金庸小说里的段落,他随口成诵:“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地从临安牛家村畔绕过,东流入海。江畔一排乌桕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 这是《射雕英雄传》的开头。钱塘江入海口,是大侠郭靖的故乡,也是金庸和袁斐熟悉的家乡。袁斐老家安徽,因为追金庸才来嘉兴工作、定居。这一切开始于2002年的一个下午。 远流出版社版繁体竖排本《射雕英雄传》 2002年,读高三的袁斐在书摊上看到一本《天龙八部》,在公交车上翻开后,他立刻被吸引了,“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好看的书”。那是他第一次读到金庸,夕阳斜照中,少年袁斐的人生因金庸而改变了。 当时,香港TVB拍的黄日华版《天龙八部》已经风靡九州,袁斐看过几集,但他不知道改编自金庸小说。直到买到这本小说,他才知道金庸这个人。为了不影响学习,他保持克制,每天只读一个章节。高考那天,他读到第23回。 高考结束后,他一头扎进金庸的文字里。走进大学校园,他买了一套金庸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推出的第二版,定价688元。袁斐攒了半年的钱才买得起,他如获至宝。 宣纸繁体竖排版。 20多年后的今天,袁斐已经收藏了全世界几乎所有语种、所有版本的金庸作品。但书架的C位留给了那套三联版,这是他第一套金庸作品集。“虽然上面已经长了黄斑,但我包了书皮儿,里面翻开都没有任何褶皱,外表看起来都像新的一样。” 不同版本的《射雕英雄传》 袁斐的书架上,金庸作品琳琅满目,超过两万册,仅《射雕英雄传》就有100个不同封面。从版本来分,从最早的报纸连载版、十年新修版、三联版、世纪新修版到朗声的宣纸版、典藏版、袖珍本……从出版地区和语言分,有大陆版、香港版、新加坡版、马来西亚版、日本版、韩国版、泰国版、英国版、美国版,等等。 香港明河社版《金庸全集》,通过朋友买到。 这些书是他托亲戚、朋友等各种关系搜罗来的。有一位朋友去印度尼西亚旅游,看到地摊上有6本金庸作品,“他也不认识印度尼西亚文,但是封面上有TVB1983版《射雕》黄日华的剧照,认定是印尼文版的《射雕》。”朋友马上给袁斐发消息,袁老师你要不要?袁斐马上转账给朋友,“人肉”背回来。 泰文版《射雕英雄传》 泰文版《射雕英雄传》 书架上还有一本泰文版《射雕英雄传》,这是金庸1957年在报纸连载时,在泰国同步出版的,已经60多年了。因为年代久远,现在拿出来抖一抖,纸张都会掉渣。为了保护它,袁斐采用了塑封、除湿等方法,每次翻阅也都是戴上手套、小心翼翼。 袁斐保持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每天必读一段金庸。金庸所有作品,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几乎所有回目都背得下来。 【2】 最近袁斐很忙,除了筹备纪念活动,他还被邀请开展“金庸南湖情”系列讲座,一共12场,已经讲了7场。追金庸的20多年,他开过500多场讲座,平均一个月有三到四场,基本每个周末都会有一场。从上海交通大学、嘉兴大学、浙大国际校区,到嘉兴、衢州、绍兴、丽水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全国各个城市。通过办讲座,他去过全国很多城市。 袁斐在上海交大。 讲座的内容是定制的。 比如,去绍兴,主办方会请他讲金庸与绍兴、鲁迅的关系;去丽水,主办方请他讲金庸笔下的书画与丽水文史;去衢州,主办方请他讲金庸的衢州情缘。 “衢州是金庸的南渡之地,抗战时期,金庸跟随中学一路南迁,在衢州读完高中,衢州地名也在金庸笔下反复出现。”“2004年,金庸曾回到母校衢州一中,回忆同学少年时代写了一首诗,诗中他提到‘六十年来常入梦’。” 袁斐说,在《碧血剑》中,金蛇郎君留下遗书,希望后人“务请赴浙江衢州石梁,寻访女子温仪,赠以黄金十万两”,袁承志得到金蛇剑,赶赴衢州寻访温仪,了却金蛇剑的承诺。今天,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麻蓬村的“金庸武林广场”上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金庸2004年回母校写的那首诗。 袁斐前不久在嘉兴讲过一场“金庸教你写作文”,从主题、结构、文采、技巧、嬗变五个篇章,系统破译金庸小说中的作文密码。在“南湖发布”微信号推出后,不少中小学生前来,秀洲中学老师组织了十几名学生来学习。 袁斐小时候性格内向,不敢上台演讲,与如今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大不一样,办讲座聊金庸改变了他。 他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台是大二时,他在学校办了“我爱金庸”的讲座,后来这个政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金庸作品中“民间式制衡”的良性政治价值观》。 袁斐参加电视台节目录制。 从大二时开始,袁斐的讲座就没停过。在安徽大学读研期间,他还接受了当地电视台“庐州人家”栏目的专访。大学毕业后,他离开了老家安徽,来到金庸的故乡嘉兴工作。金庸笔下给嘉兴的笔墨太多了。袁斐说,比如有名的“射雕三部曲”,三个主人公郭靖、杨过、张无忌都和嘉兴有关。 郭靖十八年后相约杨康在醉仙楼比武,不必说了;杨过则因父亲杨康葬在嘉兴铁枪庙外,小时候就在南湖边长大;张无忌的父亲是张三丰收养的孤儿,籍贯不详,但母亲殷素素的天鹰教,总坛就在嘉兴“海盐县南北湖的鹰窠顶”,所以张无忌应该也是嘉兴人。 袁斐初次来嘉兴的心情,就跟今天很多金庸迷一样——袁斐有段时间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做讲解志愿者,很多游客,往往会对着湖中的烟雨楼兴奋起来:“原来这个就是金庸笔下写的烟雨楼!” 袁斐最终选择来嘉兴,也是因为金庸。2016年,查传倜来到嘉兴,袁斐与他相见,并把自己手写的一封信交给他,带给金庸。 【3】 金庸改变了袁斐的人生,除了性格、定居地、工作,还体现在精神上。 2016年1月15日,袁斐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了北京一位85后青年。“如果没有读金庸,我可能没有这样的勇气。”如今,他是南湖区首位成功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也是嘉兴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服务队的队长。 有一年他献血时,看到了关于造血干细胞的宣传,于是多献了15毫升血,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几年后,在大别山疗休养时,他接到浙江省红十字会的电话,有一位白血病患者与他初配吻合,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袁斐一口答应下来: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种特别的缘分,因为匹配概率很低。 捐献造血干细胞,袁斐是浙江第262例。 经过四天半的九针动员剂注射,1月15日,袁斐在浙江省中医院专属病房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从早上9点开始,持续到下午一点半,最终提取了他身上256毫升的混血液。袁斐至今记得,打了动员剂之后浑身酸痛难忍的过程,但他坚持下来。那四个半小时,陪在他身边的,是一本金庸的散文集《寻他千百度》(中华书局,2013年)。 去年五一劳动节,有媒体采访袁斐,金庸小说与劳动节有什么关系? 袁斐笑着说,比如江南七怪为了与丘处机的一个约定和承诺,间关万里远赴大漠,花费18年的时间教育郭靖不抛弃、不放弃,这超越了普通劳动者,是企业家、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今天依然存在,浙商精神、禾商精神中也有江南七怪这样的勇猛精进、矢志不渝。” “我觉得金庸的小说,让我觉得应该做一个纯粹的人。”金庸笔下的侠客,从令狐冲、江南七怪到萧峰、张无忌,都是为了大义可以坦然赴死的人。“这种情怀、正能量是金庸带给我们的,它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是不过时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契合的。” 在金庸笔下,除了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也有广阔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袁斐第一次读《天龙八部》,发现所有回目连起来是一首词,这是此前文学里没有过的创举。随着反复读,袁斐发现这首词还有更精妙的安排,比如第11回到第20回,北乔峰、南慕容出场,回目连起来是一首《苏幕遮》。袁斐发现《苏幕遮》本是胡曲,正对应了乔峰(契丹人)、慕容复(鲜卑人)少数民族的身份。 袁斐在钟书阁书店开设讲座。 再比如《倚天屠龙记》是回目,连起来又是一首柏梁体长诗。袁斐慢慢发现了金庸这些巧思后,不由得感叹金庸小说的博大精深,把中华文化用得妙到巅峰。国学文化中的儒释道易、典章文物、历史地理、兵法奇谋、琴棋书画、诗词曲赋、花酒食俗、医药武术、数理星相、诸般杂学等等,在金庸小说中俯拾皆是,简直是百科全书。 为了佐证,袁斐又随口背诵《笑傲江湖》第十三回“学琴”的段落:“绿竹翁取出一张焦尾桐琴,授以音律,说道:‘乐律十二律,是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此是自古已有,据说当年黄帝命伶伦为律,闻凤凰之鸣而制十二律。瑶琴七弦,具宫、商、角、微、羽五音……’” 在一场场的讲座中,袁斐孜孜不倦地传承和传播着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桃花影落,碧海潮生。金庸已远去,但他寄身传统文化、心系家国情怀,给无数金庸迷树立了榜样。在袁斐看来,只要阅读金庸,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
以旧书为桥,通古今之境,当泛黄的纸页承载着岁月的智慧,
怀化日报全媒体讯4月23日,正值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