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徐圻教授在他今年的第二次孔学堂公益讲座上,与听众分享了自己关于文化现状与发展的最新思考心得,他的题目是:百年文化交融 ——谈人“国民性”的流变。这也是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的第831场,现场有来自全省各地共360余人聆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价值取向、生存态度、生活方式,构成了它的“国民性格”或“精神气质”,这也就是它的“文化特征”。就来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文化上的体现就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国民性,也就是人的所思所虑、所欲所求、所作所为等等,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重大、最深刻、影响最广泛的变革。徐圻教授围绕这这个问题,讲解了一百年来,尤其是近四十年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在西方商业文化的影响、渗透下,是怎么变动、发展、取舍、更新的。探讨了在人“国民性”的流变过程中,什么东西消解了,什么东西留下来了;这个留下来的东西在市场环境下跟商业文化实现了怎样的融会贯通,衍化成了怎样的一种新的文化生态,以至于仍然支配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徐圻教授指出:我们应当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在近几十年形成的市场环境下,儒家文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市场经济的“交易”原则与传统文化的“权力”原则相结合,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种新的文化生态。这两种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是截然对立的文化,怎么会在那么短时间里,在中西文化的持续交流、交锋、交融过程中形成了互补,其原因何在?徐圻教授认为,西方商业文化进入,逐渐为人接受(先是被动,后来是主动),不是偶然的。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共通性、一种相似的精神器质,那就是“效用原则”“目的原则”,即“经世致用”原则。儒家思想从来就是一种崇尚功利、注重现实的文化。“实用主义”这个词来自于美国,其精神实质却早就植根于中华大地。
在人“国民性”的流变和解构方面,有两点最为引人注目:第一,对物质生活数量、质量的追求业已成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取向;第二,精神境界的达致不再成为一部分人的必要追求。这第一点,应视为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而第二点,则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令人担忧的现象。因此,徐圻教授说,“重新寻找、定位、构造、宣示、落实人的精神支撑,其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文化理念与文化实践相互交融,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彼此承载,徐圻教授这场有深度、接地气的讲座,受到现场听众的热烈欢迎。讲座结束后,徐圻教授与热情听众进行了互动。 主讲人介绍 徐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贵州省哲学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曾担任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广播影视,资讯出版,贵阳孔学堂等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出版学术专著1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图:李承园 文:龙光斌 审核:翟佳 作者/来源:贵阳孔学堂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