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4月1日电(记者曹阳、杨晨光)泥浆沿着纤细的纹饰轮廓线在陶胎上游走,片刻工夫,一朵盛放的荷花跃然瓶身。上釉之后,陶胎被放进900多摄氏度高温的电窑内烧制。泥与火之间,一件件珐华器在“90后”女孩乔琳手中迎来新生。 珐华又名法花、法华,是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彩釉器,曾在山西东南部地区广为流行。制作珐华需经过选料、制泥、成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珐华和推光漆器、澄泥砚并称为“山西三宝”。 3月23日,在山西省阳城县沙坡村,乔琳展示珐华作品。 山西阳城女孩乔琳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第二十九代传承人。爷爷创办的陶瓷厂倾注了家人大量的心血,正因如此,他们陪伴乔琳的时间少之又少。幼时的乔琳,除了上学,整日就泡在厂里。虽然从小就耳濡目染,但乔琳对珐华制作却并不“感冒”。“感觉这是一个很耗人的事情,过去一直理解不了家人对珐华的情感。”乔琳说,“直到有一次爷爷拿出了自己潜心整理的资料,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无声的召唤。” 3月23日,在山西省阳城县沙坡村,乔琳在制作珐华。 乔琳开始主动查阅、学习和研究更多有关珐华的资料,力求在全面掌握珐华工艺的基础上有新的创意。她发现,传统的珐华颜色种类很少,且图案风格较为单一。珐华釉色的调制配方经过百年的不断试验才得以形成,进行烧制的难度系数较大。乔琳在多方寻访学习后大胆创新,把原有的寥寥几种颜色拓展到八十多种;同时,她还尝试把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瓷实用化,通过把时代背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入珐华制作中,开发出极具特色的系列珐华作品。改良创新后的珐华因为设计感强、釉色特别、贴近潮流,受到消费者青睐。 “非遗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是每代传承人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去赋予新的创造,我想赋予珐华更多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技艺。”乔琳说,此前陶瓷产品更新换代较慢,如今从造型到装饰手法,都加入了当下流行元素,新产品层出不穷。小有名气之后,乔琳多次受邀代表山西赴各地参展,推广介绍山西传统文化瑰宝珐华。 陶瓷厂逐渐走出了当年产品滞销的低谷。随着市场订单越来越多,乔琳也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她介绍:“目前,我们工厂共有100多名工人,主要都是周边地区的村民,传统技艺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从电窑里取出烧制完成的珐华,乔琳转动瓶身,仔细检查有无瑕疵。从小就看着长辈“倒腾”这些“瓶瓶罐罐”,如今这也成了她的日常。“当我在制作珐华的时候,有一种跟先人对话的感觉。”乔琳说,“珐华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老的珐华技艺重新焕发生命力。”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