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滨江筑城、产业兴城,曾是国家重要的产业布局基地,现在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创新发展沃土,承担着国家重大改革开放战略和引领示范发展的责任使命。为了在城市更新中科学保护和预先谋划南化片区工业转型和资源利用路径,促进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工作有效结合,传承好范旭东等名人实业报国的文化精神,江北新区管委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聘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杰教授,开展《江北新区1934文化产业园规划》,研究南化片区工业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对策。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1934年“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先生在大厂地区建立永利铔厂,以其规模和一流的人才、技术,时称“远东第一大厂”。永利铔厂生产了我国第一代硫酸铵化肥,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后组建为南化公司。永利铔厂在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价值,2018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永利铔厂所在片区保存有专家楼、凤凰南路38号碉堡、硝酸塔等民国时期建构筑物,还有毛主席雕像以及铁路、码头等附属设施,大量的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都是现存完好且见证着南化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物质载体。 范旭东先生被毛泽东誉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他提出的“相信科学、发展实业、顾全团体、服务社会”四大信条,已成为南化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范本,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自醒和自强发展的缩影。 精心设计城市文化名片 1934文化产业园处于大厂城市更新区域,也是江北新区滨江发展地区,规划秉持“以文化为魂、产业为体、特色为要”的思路,将其定位为“国家工业记忆彰显地、江苏产业转型发展区、南京城市更新示范点”,打造为南京市工业遗产改造典型代表、江北新区最具城市文化魅力的地理名片。 规划提出将工业文化精神进行空间重新演绎,利用凤凰路、冶山窄轨、滨江水岸等公共空间,串联1934文化产业园与工业文明小镇、南京钢铁工业文化旅游区、太子山公园、九龙公园、桃湖公园等,构建集文化展示、文化聚集、文化创新于一体的复合型创新文化产业街区,植入“旅游”、“科创”、“红色”等新功能业态,引导片区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 保留再现场地历史记忆 规划强调1934文化产业园的工业遗产应实现从单个要素到整体格局的全面保护利用,构建“一核、三带、三园”的空间结构。规划在保护各级文物和历史建筑基础上,尊重片区历史及场地肌理,保留现状凤凰南路等重要历史道路的格局和景观风貌,保护利用现状山体、冶山窄轨、码头等景观要素,布置范旭东纪念馆,优化片区绿地系统结构,打造多样均衡的公共开放空间。 在微观建筑设计方面,规划通过历史风貌区内的建筑织补、历史风貌区外的整体风貌营造,按照单元化产业组团的空间组织模式,打造能容纳更多创新活动的城市新空间,吸引和满足现代人群交往需要。在建筑立面设计上,规划从历史建筑中总结提取传统建筑元素,引导新建建筑与周边传统建筑及工业遗址的形态风貌相协调,在尊重历史、不失时代气息的同时,实现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建筑设计意向图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时代,积极地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有效推动城市高质量更新,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现存的大量工业遗产是见证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最宝贵资源。本次规划以工业遗产的传承利用为抓手,以产城融合为重点,以弘扬实业报国精神为特色,聚焦小而精的创新文化产业街区,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元的城市开放空间,为江北打造一个复合、创新、活力的工业转型新片区! 编辑 | 郑好 发布 | 苗鑫 审核 | 刘云涛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