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曾趁着“五一”假期期间在西安开市。不少游客特地换上了唐制汉服,前来观唐艺、听唐乐、品唐食。错落有致的古风建筑间,衣袂飘飘、裙裾飞扬,汉服之美引人注目。经过多年发展,汉服正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市场,成为国潮文化、国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旅游、摄影等行业提供了营销新思路,古风剧本杀、古装宴饮等主打汉服元素的沉浸式消费更是方兴未艾。 “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汉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记录了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发展的印象。在传统文化逐步被打捞、被重视、被放大的当下,汉服悄然走进公众的生活。无论是日常生活的大街小巷,还是名胜古迹热门景点,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着汉服出行。在网络上,汉服爱好者更是以“同袍”互称,将汉服作为重要的群体认同符号。 文化与经济从来是密不可分的两种事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汉服之美的铺陈和流淌,相关产业也迅疾发展壮大起来。艾媒咨询2021年1月的报告就显示,中国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和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预计2021年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达689.4万人,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101.6亿元;在抖音平台,以汉服为标签的短视频总播放量已经超过680亿次。抖音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22年1月至今,平台销售汉服的商家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9%等。 “着一袭汉服 承千载风华”。回首来时路,汉服文化的扩面、汉服产业的发展,既有传统文化的回归、国潮理念的复苏原因,更有古风影视剧的热播、短视频平台的赋能等因素……从小众文化中突围,从圈层局限中走出,汉服所寄寓的文化认同和消费认知度越来越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鲜花着锦”的景象。 传统文化复苏乃汉服爆燃的根本,产业是汉服走向岁月深处的“载体”。尽管目前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汉服不是太适合作为一种日常穿着的服装,但是作为一种体现文化共同体归属感的符号,汉服是文创产业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要让汉服走向更多的生活场景,让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滋养公众的灵魂,依然还有许多路要走,许多必答题要做。 然而与此同时,复兴非复古。这是汉服文化弘扬者必须把握的原则。因此在让汉服之美继续绽放的现在,需要相关文化工作者和汉服设计者强化对汉服文化的传承和研究,不断提炼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遴选出适应时代风貌的部分,兼顾传统形制和现代生活习惯,在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之间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厚植汉服扩面推广的土壤。 当下,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和大众化,也为汉服文化的突破圈层界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相关部门和汉服推广者可进一步提升汉服影响力,通过古风影视剧的创作、通过短视频等宣传汉服背后的文化,让更多人去了解我们的汉服,去发现汉服文化之韵味。只有拥有更大的文化认同,汉服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汉服才能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汉服是民族精神和文明的一种符号,汉服经济实际是一种文化消费。这反映了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需求的满足,也反映出传统文化已经寻找到了另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文化自信一个闪亮的组成部分。 让汉服之美在历史记忆和时代发展中相映成趣,让汉服之美进一步点燃我们的文化自信。未来值得期待!(完)(原标题:汉服与文化自信)(文章来源:团结报) 作者/樊树林 责任编辑:杨不爽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