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时尚圈再现“中国风”,但这一次,中国消费者并不买账。 近日,迪奥2022早秋系列的一款黑色长裙持续引发热议。由于该款式的诸多细节符合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的独特形制,但迪奥未在产品简介中说明其灵感源自马面裙,反而用“标志性廓形”“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等词汇声明原创,因而引发中国传统服饰爱好者及广大消费者的不满。在文化层面,迪奥黑裙对马面裙形制的借用,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文化挪用,我们除了积极发声维权,是否还能通过其他途径捍卫传统文化元素? “留住”文化瑰宝,需要主动去发现。在迪奥推出新款黑裙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有些人即便了解,也将其视作古装剧的专用道具服饰或博物馆里的陈年古董,鲜有人为其赋予现代意义上的美感。但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通过网络科普恍然得知,原来这种款式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发现传统文化的美,需要建立在对美的全面认知基础上。我们首先不能狭隘地将历史与现实割裂,忽视审美是递进发展的产物。马面裙起源于宋代,风靡于明清,其年代跨度之长、受众范围之广,不仅因为其实用的特点得到延续,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这种基础的服饰形制具有超越时空的可塑性,能够适应各朝代、各民族、各风俗体系的审美价值观。在浩瀚的文明海洋里,马面裙不是孤例,但要发掘更多的沧海遗珠,让传统文化元素焕发新生,我们有必要摒弃“传统即土味”的“现代思维”。 其次,认识美,更不能盲目地以西式审美为“高级”,忽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深厚底蕴。“传统即土味”的偏见之所以根深蒂固,正是因为在西方主流审美价值体系的影响下,“洋”与“土”异化为一对高下立判的反义词。比如时尚圈推崇的所谓“高级脸”“高级妆容”,是基于欧洲人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一味迎合此类“高级”的思维定势,只会不断丧失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以及文化表达的主动性,最终成为低级的模仿者、被动的牺牲品。 17、18世纪,瓷器、丝绸,乃至园林艺术都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西方,深刻影响着欧洲当时的贵族审美与艺术创作。这股“中国风”,是在地域隔阂尚未完全打通的历史背景下,西方文明对陌生的东方文明的一次“拿来主义”探索。现如今,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中华文化瑰宝的展出得到全球瞩目,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也频频登上国际时装展,但为何迪奥等西方企业仍在进行着居高临下的“拿来主义”尝试?我们应当认识到,全球范围内,潮流的话语权目前仍由迪奥等西方企业所把持,时尚哲学仍由西式的审美逻辑占主流,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虽然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自由度依然受限。 也正因此,我们需要有所作为。面对文化挪用,要在认识美、发现美的基础上,敢于表达美,更大力度地、更大范围地向全球受众展示中华文明宝库中美的元素、美的单品,还有更重要的,是对美的理解。比如时装设计师可以尝试突破既定的版型范围,将目光不局限于细节元素的点缀,更深入地挖掘中华传统服装饰品的精髓;又如国产优质影视剧可以通过加大海外投放幅度,将中国文化的美感向世界市场进行多元辐射。唯有系统性地输出,打破文化交流的“逆差”,才能在国际时尚圈内增强话语权。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商品贸易到中国元素主题的国际时装展,中华文化在全球时尚艺术领域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文化元素的极致表达,离不开文化土壤和民族血脉的承载依托。但反过来讲,在这片土壤上生活的我们,有能力,更有责任去诠释、表达血脉中深刻的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做大文化输出,讲好每一条马面裙的故事,才是迎击文化挪用的应选之策。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来源:文汇报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