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和国际竹藤组织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竹乡碳计:世界遗产地减碳与低碳发展的新路径”的线上研讨会。活动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的新视野”系列讲座的第三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问题行动战略2018-2021》提出,应利用遗产和文化多样性,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当方法。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之际,提出了“下一个50年:世界遗产作为人文精神、韧性和创新的源泉”的倡议,鼓励探索遗产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项目主管杨碧幸和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张朝枝主持,对世界遗产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讨论如何通过创设低碳和可持续的环境、发展低碳文化旅游、开展遗产教育和价值传播等,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国际竹藤组织副总干事陆文明致辞 据相关遗产地和保护地负责人介绍,中国近年来支持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碳汇计量监测,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探索建立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黄山、九寨沟、中国丹霞贵州赤水在内的保护地和世界遗产地,已开展多项工作,积极探索低碳减碳发展和可持续管理路径。 “遗产保护的新视野”系列线上讲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四期(2021-2024)项目框架下展开,旨在就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及其他相关主题进行前瞻性的对话和交流,向世界遗产的管理者、传承人、当地社区、文化领域专家、从业者及青年提供中国背景下的最新知识和良好实践,以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