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扩大泰安文化活动覆盖面,提升文化生活满意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高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共同推出“文化惠民 文化悦民”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系列云展播,整合全市各类文化阵地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肥城市文化馆成立于1952年,2011年被评为“全国一级文化馆”,现有职工20余人,担负着全市群众文化辅导、文艺演出、文化展览、非遗保护等多项工作职能。作为群众文化的阵地、服务百姓的窗口,近年来,肥城市文化馆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以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打造品牌群文活动为亮点,坚持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持续为群众送演出、送培训、送展览、送欢乐。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肥城市农村文化建设之“根”越扎越深,乡村全面振兴之“魂”越铸越牢。 精准对接农村文化需求 让文化下乡更“接地气”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肥城市各级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也在逐渐补齐,镇街文化站、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早已实现了100%全覆盖,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也已深入实施。但是,建好“戏台”只是开始,用好“戏台”才是关键。在发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效能发挥不足,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后,肥城市文化馆全体人员利用3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调研,用拉家常的方式深入了解基层现状,掌握群众真实需求。 他们不断摸索、反复打磨,成功打造出了“广场舞大赛”“全民才艺大赛”“戏曲票友大赛”三大品牌活动,有效激发了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目前,这些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十年,随着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镇、村文化阵地也越来越热闹。在为基层送演出方面,他们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菜品”,让农民群众自由创作、自主“点餐”,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成功编排出了广场舞《桃乡美》、小品《保姆》、地方戏《三进门》等一大批深受基层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 将舞台搭到田间地头 将演出送到农民“家门口” 农村文化服务,除了内容要接地气外,创新形式和手段更为重要。针对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生活习惯,肥城市文化馆改变传统的固定演出模式,全面采取“文化志愿者+文艺小分队”的形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把演出节目送到群众身边。集市广场、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文化馆文艺小分队的身影,把多彩生活编成歌谣、快板、相声等群众喜欢的形式,通过简易的舞台、朴素的道具以及满怀深情的演出,真正做到和群众打成一片、乐在一起。近三年来,肥城市文化馆16个文艺小分队每年累计演出超过2000余场,服务群众近百万人次。 另外,他们积极顺应发展潮流,推行“线上+线下”的延伸服务,通过直播、视频录制、有奖互动等形式扩大受众人群,满足多元化需求。疫情期间,文化馆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在抗疫宣传和舆论引导中展现责任担当,创作出柳琴说唱《战“疫”赞歌》、原创快板《打疫苗》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助力凝聚起全民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 培养基层文化志愿者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多年来,肥城市文化馆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这一理念,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同步推进。为了激活基层群众文化的“造血功能”,提升群众创作的能力和水平,肥城市文化馆大力实施“基层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全力打造“志愿精神+专业素养”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市、镇、村三级服务平台,把优秀文化爱好者培养成文化骨干,把优秀文化骨干培养成公共文化辅导员。 文化馆常年免费开设舞蹈、戏曲、声乐、器乐、书画等12项公益培训课程,每周培训不低于56小时,广泛发动优秀志愿者提供理论讲解、技能指导、辅导讲座等公益服务,挖掘出了大批活跃在民间的文化爱好者。截至目前,肥城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到4.2万人,基层文艺团体达到700多个,36支乡村舞蹈队、28个农民合唱团、60余家庄户剧团,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充实和满足,连续多年来,肥城市群众文化满意度位居泰安市第一位,在省内名列前茅。 让农耕文化活起来 让农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近年来,肥城市文化馆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工作本职,探索多种渠道和方式,全面挖掘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农村文化元素,提炼出了桃木雕刻民俗、肥桃栽培技艺、望鲁山皮影戏、汶阳田的传说等上百项省、市级非遗项目。通过在文化馆设立乡村记忆展厅、在乡村旅游点策划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七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农耕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展示出来,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农村文化、关注农民生产生活,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盈、更加实在。 来源:肥城市文旅局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