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涂瀚文 文/图)解锁博物馆“新玩法”,逛创意市集、国潮夜市,沉浸式体验非遗,看灯光秀,听演唱会……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沈阳多家博物馆、景区、文创园、购物中心等举办了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为市民与来沈游客的假日生活增添色彩,激发文化消费新活力。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在展厅里寻宝、集章打卡,体验投壶、拓印、飞花令,解锁《簪花仕女图》同款妆发,亲手制作文物造型月饼……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各大博物馆的“新玩法”成为文旅市场的亮眼风景。 今年暑期的“博物馆热”仍在延续,不少文博场馆在“双节”假期再度迎来客流高峰。9月29日,当放假的喜悦遇上沈阳地铁2号线南延线“省博物馆站”正式开通的便利,辽宁省博物馆门前早早便排起了长龙。 游客排队进入辽宁省博物馆。 “十一地铁修通了,一出站就能看到省博的大门,以后带孩子过来看展方便多了!”排队进入辽宁省博物馆的市民刘女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新地铁站的投入使用,为她和家人享受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博物馆不收门票,有时间多来几趟,主要是想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历史,长长见识。”刘女士说。 游客参观展览后体验互动游戏。 来自青岛的00后游客胡女士也表示,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精华,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先花一天的时间,专门用来逛省博、市博或者其他感兴趣的专题博物馆”,而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大量辽金瓷器、玉雕等文物折射出游牧民族历史风貌,让她感觉很新鲜。 为了丰富游客的观展体验,辽宁省博物馆还举办了“古风古韵 悦享中秋”亲子巡游、“声声相和话礼乐”“彩绘十二月花卉杯”“国风古器——青铜器拼插”等多姿多彩的特色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传递传统文化的魅力。 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亲子体验活动。 中秋节当日,参与亲子巡游活动的小朋友们身穿汉服,手持通关文牒,在家长的陪伴下穿梭于一个又一个展厅,寻找带有中秋元素的文物,从投壶、诗词飞花令等活动中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亲手制作文物造型的月饼,享受在博物馆里过节的别样乐趣。 文化消费人气高涨 “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摩羯形水盂都做成了雪糕,还有逼真的玉猪龙棒棒糖,这些可以吃的国宝太有意思了!”胡女士告诉记者,尽管辽宁省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但她还是“忍不住花了几百元钱把博物馆‘带’回家”。 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走进博物馆,各地博物馆也纷纷“卷”起了文创产品。从逐渐成为“标配”的文创雪糕、冰箱贴、集章卡,到可以亲自体验挖掘、修复文物的考古盲盒,不断上新的博物馆文创“让文物活起来”,抓住了众多消费者的心。 “多买了几个辽博限定的玉猪龙棒棒糖打算回去送朋友,因为玉猪龙既是辽博的馆徽,也是红山文化符号,我觉得作为旅游纪念品来说很有意义。”胡女士说。 走出博物馆,节假日举办的各类市集则是年轻人钟爱的又一个“网红打卡地”。 市集活动丰富了市民、游客的节假日生活。 胡女士的下一站是在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举办的“犀牛市集”,她对市集上的摊主们充满了期待,因为那里“聚集了有趣的灵魂和天马行空的原创设计”。手作陶瓷、版画、艺术微喷、现场画像、创意书法……摊主们带来的原创作品五花八门,为文创园区注入了新活力。市集现场人山人海,许多年轻消费者边看演出边尽情“买买买”,沉浸在新鲜有趣的市集氛围中。 “今年十一来沈阳游玩的游客特别多,第一天就把摊位费挣回来了,真的挺受认可的。不过我自己也买了不少东西,值得高兴的是,新认识了好几个一起摆摊的朋友。”一位兼职摆摊的插画师表示,游客的消费热情是其坚持创作的动力来源之一。 舍利塔滩地公园举办的国潮夜市热闹非凡。 在沈阳舍利塔滩地公园,高达12米的“中秋祥云兔”花灯点亮了“舍利塔国风潮趣运河游园会”系列活动,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打卡。从风味小吃、花艺、非遗工艺品,到国潮展演、汉服体验、古风游戏,夜晚的公园热闹非凡,充满特色的夜经济为“双节”文化消费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