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彭艳艳/文 马佳骥/图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10月23日,“共建·共育·共传承”——“博学宝安”馆校合作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宝安1990举行。
本次活动由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宝安博物馆与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承办,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教育局、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领导及各相关学校、博物馆近200名代表参加启动仪式。 3大板块13个项目, “博学宝安”活动精彩纷呈 文教融合发展,是顺应新时代所需,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所在。 本次“博学宝安”馆校合作系列活动设置主会场与分会场,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教育活动项目”“博物宝安特色课程”“校园流动展览”三大板块,推出13项精彩纷呈的文博大餐,涵盖陶瓷研学、拓印体验、青瓷DIY、海洋科普、篆刻体验、潮彩体验、精品展览、精品课程等内容。 “我们将整合馆藏资源,持续推出‘博学宝安’馆校合作系列活动,开放并盘活大量博物馆教育资源。”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博学宝安”馆校共建工作将是全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未来几年,计划打造一批“菜单式”活动项目,逐步形成“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服务,建立起覆盖广彩、青瓷、海洋科普、琥珀科普等主题的“博物宝安特色课程”资源库,推出一批小而美、微而精的流动展览,常态化走进校园办展。 “馆馆携手+馆校联动” ,彰显博物新风与教育活力 博物馆是启迪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更是学生未来多元化学习的新场域。 本次活动是宝安文博系统首次联动宝安教育系统举办的覆盖全区博物馆与学校的活动。活动旨在打破博物馆与学校的有形疆界、学校教师和博物馆教育人员之间的无形疆界,通过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形式,逐步建构起面向中小学生各个学段的活动、展览与课程体系,打造博物馆教育深度融入校园教育体系的宝安样板。 为连接学校与博物馆两大知识传播机构,搭建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宝安博物馆)与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海旺学校等10所学校签订“博学宝安”馆校共建协议。此前,宝安博物馆已与宝安区凤凰学校、宝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馆校共建协议。 值得一提的是,宝安博物馆作为区级综合型国有博物馆,在联动辖区非国有博物馆策划并举办此次活动中发挥了“中枢”作用,推动了全区博物馆动起来、活起来,拓宽、掘深服务青少年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教科院还将继续发挥教育智库作用,立足新时代教研“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主要任务,与区内众多学校一道,围绕跨学科实践课程开发、博物馆展陈内容设计、特色活动展示等相关工作,继续与宝安区各博物馆开展深度合作,为宝安学子提供最好的历史教育场所。 美美与共 ,馆校共建成果初显 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意见》围绕“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3条具体意见。“博学宝安”馆校合作系列活动是对《意见》的全面落实,是宝安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融合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宝安辖区各博物馆与学校已开展一系列馆校合作活动并取得诸多成果,呈现出美美与共的良性发展模式。如宝安区华夏龙泉青瓷博物馆在宝安区孝德学校设立分馆,开启宝安区第一所“馆校共建”模式下的校园博物馆。宝安博物馆开启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生校外课堂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先后与多所学校开展主题为“薪火相传 宝安跨越”的校长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这是推进馆校共建工作的一次有力举措。 此外,宝安博物馆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研+学+旅”相结合的方式,与凤凰学校、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等学校联动,在打造“无边界课堂”、培养红领巾小小志愿者讲解员、开发宝安本土历史教育课程、联动全国中小学校云端共学宝安特色人文教育课程等领域合作,共同构筑多向、多维、互动的立体馆校共建网络,真正实现寓教于馆,以趣激学,共同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编辑:陈溶冰 审读:乔会青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