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文化为意象,从地图上俯瞰杭州市余杭区,这里好似有一条横亘东西的文化飘带,衔接着历史悠久的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非遗文化。这条文化飘带,就是“良渚文化大走廊”。 2022年12月,余杭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正式提出“高站位谋划启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自官宣以来,这一战略的意义被不断强化。从“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创造更多可亲可观可感的城市文化IP”到“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这条大走廊被相继写入2023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浙江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决定》。 活动现场 一年来,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设动向也备受关注。12月14日,余杭区召开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推进大会,正式挂牌成立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这标志着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从“1.0版”走到了“2.0版”。会上一系列重磅新动作的释出,也将加速美好愿景的精彩落地。 首期十大工程发布,绘出一幅大手笔发展蓝图 良渚文化大走廊,是大有可为、值得耕耘的一方沃土。 这条走廊上,散落着良渚博物院、国家版本馆、瓶窑古镇、安溪老街等一颗颗“明珠”,以及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多个特色小镇、文创园等。文旅资源星罗棋布,文创产业蓄势勃发。 安溪古镇 如何盘活资源,让“量的积累”裂变为“质的飞跃”?会上,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发布,为大走廊的具象生长洒下了第一波“种子”。 具体来说,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建设工程将依托“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着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良渚博物院二期工程将以文明源流为主线,丰富展陈内容,进一步彰显良渚“文明圣地”的独特地位; 良渚港综合保护工程将坚持以生态为底色,对存续五千年的良渚港及其水系进行价值提升,再现纵贯良渚古城的千年盛世水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画卷; 良渚水乡综合保护工程将依托良渚遗址湿地水乡风貌,打造集文化展示、湿地保护、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旨在打造新型主题园区的良渚艺创综合体工程,将与串联良渚遗址和周边节点慢行系统的良渚文明循迹之旅工程一道,为周边区域带来一批新业态; 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将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瓶窑千年古镇复兴一期工程将推进古镇历史风貌保护、配套设施完善,打造古镇复兴发展新模式; 径山茶 径山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将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建设径山茶文旅综合园区; 鸬鸟文旅综合体建设工程将依托鸬鸟镇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生态休闲、文化旅游项目。 首期这十大工程涵盖了文化传承保护、文旅融合发展、产业迭代升级和城乡公共服务补强等多个领域,不仅注重前瞻布局产业带、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也将有助于加快城市的更新迭代,为市民打造更为丰富的品质生活空间。 而这仅是开始。今后,余杭区每年都将推出具有标识性、引领性的十大工程。通过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老百姓将真切看到“家门口”大走廊的华丽蜕变。 20条政策支撑,构建“文化+”产业生态圈 此次新动作中的另一大亮点,就是“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政策20条”的发布。 在产业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一个加号给人们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何为“文化+”?简而言之,就是把文化元素融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与产业领域中,促进经济社会及文化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中如何布局“文化+”?余杭的思路是:打造文化人才集聚地、文化产业兴盛地、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播传承地,高水平构建“文化+”产业生态圈。 首先,这离不开高“含金量”的人才队伍支撑。余杭将聚焦文物保护、文艺创作、文博会展等领域的行业专家及经营管理人才,加快“文化+”领域人才在良渚文化大走廊集聚。 为吸引文化人才,余杭既有大手笔,也有小细节。比如,余杭对于文化大家给予“一人一策”、最高800万元的奖励,对名家大师创办“文化+”企业(工作室)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的运营奖励,同时将进一步保障文化人才安家、子女教育权益等。 为加快“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余杭在新政策中还提出,既要壮大文化领军企业,也要扶持潜力中小企业,更要发展会展产业,以此形成企业梯队完备、产业空间优质、新兴产业蓬勃的发展态势。 瑶山遗址 此外,“文化+”的丰富后缀还包括了旅游和传播。 旅游方面,余杭将聚焦旅游场景打造、住宿环境提升、优质游径培育、旅游宣传推广,加快数字旅游、研学基地等旅游新业态的培育,推动大走廊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对于运动休闲、主题乐园、旅游演艺等休闲旅游项目,余杭将给予投资额10%、最高200万元的补助。对向良渚文化大走廊输送游客的旅行商等,余杭将按照送客量、留宿时间等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传播方面,余杭对于举办大型文旅文体赛事活动的主体,以及体现良渚文化大走廊元素的文艺作品等,都将给予资金补助,并鼓励文化加速“扬帆出海”。 沿着一道廊,打造一个圈。余杭正以“文化+”的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崛起,让璀璨文化愈发根深叶茂。 全力共建共享,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 良渚文化大走廊以良渚为名、因文化而兴。自提出以来,余杭区便上下一心,统筹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全貌 今年6月,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采集,让良渚收获了世界的瞩目。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成功召开,来自海内外的300余名嘉宾出席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时隔10天后,余杭区就高规格举办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推进大会,展现了紧紧跟随、狠抓落实的“余杭速度”。 此前,《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构筑起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框架的“四梁八柱”。未来,良渚文化大走廊将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千年发展轴一起,构建起“两廊一轴”空间新格局,进一步推动余杭高质量发展。 细看首期十大工程、“‘文化+’产业政策20条”,我们不难看出,余杭区正举全区之力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 可以说,这条复合型的大走廊,集合了区域发展的全要素资源。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文化保护与挖掘工程,更是余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以首期十大工程激活、以真金白银的政策引领,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的各项资源都已被充分调动,各领域都将迎来发展良机。 同时,余杭区也正以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为契机,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五千年文化为核、以文化锦带为骨、以水路漫网为脉、以风貌分区为基,良渚文化大走廊全力打造的“一核两带”多层级沉浸式文化生态圈,将让更多市民享受到大走廊建设带来的民生红利。 接下来,余杭将继续围绕打造“中华五千年文明实证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先行地、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地”的目标,坚持保护第一、守正创新,打造高标准文化之廊;坚持规划引领、全域提升,打造高颜值生态之廊;坚持产业为基、项目为王,打造高质量发展之廊;坚持以文惠民、共建共享,打造高品质共富之廊;坚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打造高水平合作之廊。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