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胡金 黄圆圆 首届良渚论坛于2023年12月3日在杭州余杭举办 良渚论坛,让“良渚”声名远播更胜从前。 以“良渚”为名推动文明对话,鲜明标注了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之林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良渚文化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持续放大良渚论坛综合效应,余杭举全区之力高质量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打造高水平合作之廊,成为其中一项重点任务。 这条以“良渚”为名的文化大走廊,将如何全方位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金名片?又将怎样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擦亮良渚论坛金名片 良渚文化大走廊不仅是文化之廊、生态之廊、发展之廊、共富之廊,更是合作之廊。合作之廊如何打造?绕不开良渚论坛。 刚刚闭幕的杭州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精心办好第二届良渚论坛。 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林航持续关注良渚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他建议,杭州在后亚运时代应该拓宽与亚洲乃至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这个过程中,良渚论坛或者说良渚文化大走廊,都是一个比较核心的内容。” 良渚论坛为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高水平合作之廊打开更多想象。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良渚论坛是展示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作为属地,已在加快筹备第二届良渚论坛有关工作,并提出了“经贸论坛有博鳌、文化论坛看良渚”的目标。 如何精心办好第二届良渚论坛?如何带动发展?代表委员们也有不少建议。 在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苏守康看来,应该进一步加快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步伐,从顶层设计上谋划一批杭州地标性打卡点。 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大运盈通数据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海燕关注的是良渚论坛配套设施。他希望,建设具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国际文化交流会展中心与酒店集群,定期举办一批赛事会展,逐渐形成良渚文化产业创新集群,从而成为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增长极。 目前,良渚文化大走廊已发布首期“十大工程”,良渚艺创综合体、良渚文明循迹之旅、瓶窑千年古镇复兴一期等工程预计今年完工。届时,当第二届良渚论坛举办,各国的“文明使者”相约杭州、齐聚良渚,或许能发现不少新风景。 “艺汇丝路”采风作品展 做大文化交流朋友圈 打造高水平合作之廊,不仅仅是因为良渚论坛。 良渚文化大走廊以五千多年良渚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区域内两千多年运河文化、一千多年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以及现代数字文化等。 回溯历史,文明文化交流的基因早已根植于这片热土。 香港地区发现的几处史前遗址,西贡的沙下遗址、大屿山深湾遗址,有专家表示看到和早期良渚文化非常相似的陶器;马可·波罗曾在中国游历十多年,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讲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故事的“美美与共”;径山茶是日本抹茶的起源,也是禅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见证了古代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 时光荏苒,交流仍在继续,让各种文明在不断对话中融合得更加深入。 时隔一个多月,居民王思杨仍然难忘在家门口举办的“艺汇丝路”采风作品展,当时展出了来自83个国家的艺术家创作的152件作品。其中,既有所在国家的文化表达,也有艺术家领略浙江风土人情后的融合之作。 “看完那些作品,我深深意识到人类对于美、对于和谐的理解是共通的。”最让王思杨记忆犹新的是,瓦努阿图艺术家阿尔弗雷德·塔玛的《良渚文化》,呈现了一位穿着南半球“特产”凉鞋的“良渚王”,他身旁的一圈圈木质螺纹,取材于良渚玉器的花纹。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其他领域,这种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发生。 余杭大力实施学术研究人才“琢玉计划”,不仅与北大、浙大、吉大等考古领域顶尖院校和各级考古所、文物局合作,建立相关专家学者库,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也与剑桥大学、巨石阵管理机构等国际知名文化遗址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 组建长三角良渚文化联盟,也被提上日程。这个联盟将围绕良渚遗址保护、良渚文化研究、文明交流互鉴等,建立与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常态化沟通对话机制,积极组织开展研学、采风、展会、青年对话等人文交流活动。 “更进一步,我们要与环太湖核心区、西安、太原、广州、岭南等良渚文化遗存及影响覆盖的主要城市和地区组建良渚文化大家庭,深化文化、艺术、学术、新闻、旅游、体育等各领域合作,做大文化交流朋友圈。”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说。 “径山茶”第四届美美与共云茶会演示现场 构建立体传播新格局 良渚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一张金名片。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各种文化在交汇融合的同时,不断拓宽传播手段。 看良渚文化,一场沉浸式综合艺术秀“良渚之夜”,给参与“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84位外国艺术家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这和参观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良渚文化的生活美学内涵,为我的创作带来许多启示。”一位艺术家在观看后说。 看运河文化,一次“情景交融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邀请了政产学研专家学者、中外媒体代表等,共同探讨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创新表达,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 看径山文化,一席“径山茶”第四届美美与共云茶会,邀请全球茶友相聚云端共品共享,活动不仅设立了北京、辽宁沈阳、海南三亚、内蒙古乌兰察布、湖北十堰等71个国内分会场,还有德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等22个国外分会场。 …… 新时代,要想以良渚之窗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构建立体传播新格局成为一种必然之举。 眼下,良渚文化大走廊积极构建“专业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的传播体系,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媒体等社会各界调研采风,通过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创新形式,向世界讲好良渚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与此同时,良渚文化大走廊也在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增加良渚文化的可视化和互动性,使其更加贴近大众和年轻一代,不断提升良渚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前有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杭州)运营主体落地良渚,后有扶持政策出台。对于创作反映良渚文化大走廊元素的文艺作品,鼓励申报余杭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支持,给予最高1000万元扶持资金;文化出海项目按照翻译费等最高给予300万元补助,在海外举办影视首映礼的,按活动投入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 正如期待的那样,良渚文化大走廊将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