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吉祥,喜气洋洋!2月9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与海内外受众相见。自上世纪80年代“春节联欢晚会”诞生以来,除夕夜看春晚就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的固定年俗。连续举办41届的春晚,不仅在一代代观众心里留下了美好记忆,也成为人们感知中国的重要窗口。 今年的春晚,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格外引人注目。节目选取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富有代表性的纹样,通过歌曲+虚拟合成技术,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变迁图卷。 刘涛、刘诗诗、李沁、关晓彤身着传统服饰,图案繁复、细节有序的华服之美蕴含着河清海晏、繁荣昌盛的美好祝福。其中,不少纹样来自于文物,包括新疆楼兰出土的长乐明光锦、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锦缘绢绣草编盒、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丝绸、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帔帛。演员的服装设计则参考《列女仁智图》、敦煌莫高窟唐代贵妇供养壁画、江西博物馆藏孙妃立领对襟短衫、孔府藏葱绿地妆花纱蟒裙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舞美图案出自93岁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之手。她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身上流淌着传统文化艺术血液。数十年来,常沙娜将古典艺术精髓、材质、功能综合考虑,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民族文化宫、首都机场、中国大饭店等知名建筑中开展装饰设计,她还研发了新中国第一块丝巾国礼、纪念香港回归的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可以说,常沙娜用一生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留下绚丽的色彩。 常沙娜曾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创作思想,是文脉,更是自信,是一种民族性的、血液里的东西。”尽管一辈子都在跟纹样打交道,但给春晚设计纹样,她还是头一回。“人们赋予传统纹样美好的祝福和寓意,我们将他们应用在春晚舞台的各处,共同完成一份春晚给每位观众的祝福。” 这种美学是中国人独具特色的浪漫风情和情感体验,简言之,就是中国式浪漫。除了《年锦》外,今年春晚里还能找到许多中国式浪漫。 舞蹈《锦鲤》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舞者以飞天之姿化身水中锦鲤,点波流金,令人惊艳。舞剧《咏春》选段配以剪影的舞台呈现效果,以“舞”演“武”,动静皆宜,行云流水。舞蹈《瓷影》生动演绎瓷器的诞生过程,清新脱俗的青白之色定格光洁温润的东方美。功夫微电影《争春》融合重庆铜梁非遗龙舞,再现中国武术经典招式,三龙聚首共贺新春。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奏响编钟等古乐器,与陕派说唱、创意水袖、鼓乐交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再现诗意满长安的恢宏景象…… 今天我们欣赏和期待中国式浪漫,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具体表现,本质上是文化自信。 当然,尊重和传承离不开创新表达。比如,从今年春晚看,有的用年轻化语态吸引青年受众,用青春语言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有的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极致视听体验有的通过表演、歌舞、对话等现代潮流元素,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更加生动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文明广度、精神高度和现实温度。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久前,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的魅力,彰显了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统计,今年的春晚海外传播量创新高,200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多家媒体对春晚进行同步直播和报道,获全球阅读量超过6.49亿,视频观看量2.1亿。全球观众在喜庆红火的年味中,都感受到了中国式浪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新的一年里,期待更多力量投身文化传播事业,汇聚起高质量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让东方美学和中国式浪漫更好地走向未来。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九龙)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