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长篇小说《归潮》学术研讨活动在京举办,影视改编同步启动

新资讯 2025-4-30 12:12 南方新闻网 3 0

4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花城出版社、潮州市作家协会协办的长篇小说《归潮》学术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


这部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茅盾新人奖得主陈崇正创作的长篇力作,以侨乡潮州百年变迁为叙事背景,通过三个家族五代人的命运沉浮,建构起一部兼具地域文化厚度与人类精神向度的文学史诗。



 高度认可,呈现岭南文化精神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刘春指出《归潮》通过潮汕民俗和家族史诗展现岭南文化精神,成功结合地方性与家国情怀,肯定该作对广东文学发展的示范意义,并透露广东即将推出文学政策包,鼓励挖掘大湾区题材,认为《归潮》的影视改编和文化出海潜力巨大,是地域文学与宏大叙事结合的典范。


陈崇正以现实主义笔法,将个人记忆、族群命运与中华文化根脉深度融合,以动态情感化叙事为故乡注入新精神传统,实现了从地域书写到人类共同价值的升华,使《归潮》成为解读潮人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文本。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评价道。


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分享了《归潮》自出版以来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地举办的线上线下活动,在改稿会、学术研讨活动和分享活动中,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认可以及读者的广泛好评。《归潮》也因此入选了20246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并获得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潜力巨大,多维度解析文本价值


在嘉宾发言环节,《人民文学》副主编邓凯赞美《归潮》多线叙事与影视改编潜力,认为其以香炉、八二风灾等符号勾连百年历史,极具画面感,还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的悲剧性矛盾,家国大义与亲情撕裂,以及林阿娥送毒药”“跳车求死等震撼细节。


地域文学需以独特文化基因为基础,《归潮》通过潮汕文化展现中国乡土文化的有机团结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肯定《归潮》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并认为其结构精致,篇幅虽短,容量巨大,具有很好的文学肌理。


《光明日报》文化周末版主编饶翔分析潮剧、木雕、饮食等元素不仅是地域景观,更与情节紧密勾连,认为这种修复式写作将碎片化的文化符号重构为有机整体,并指出第四代人物的犹疑与祖辈的决绝形成对比,体现全球化时代青年文化认同的复杂性,认为开放式结局更符合现实逻辑。


《当代》主编徐晨亮从编辑视角分析小说小体积大容量的叙事效率,肯定其通过木雕修复象征文化接续的主题。他认为:潮汕文化在小说中非装饰性存在,而是驱动叙事的核心动力,建议强化旅行文学特质,将潮汕经验置于全球史视野,与《北上》《平安批》等作品形成侨乡叙事谱系。



文化认同,新南方写作的典型实践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编辑、作家侯磊指出小说通过血缘、同乡、历史事件串联人物,以陈林半天下的潮汕宗族格局构建复杂关系网,并赞赏真实人物的融入增强了历史可信度。他分析潮汕方言、丧葬礼仪、建筑等细节非装饰性存在,而是驱动情节的核心要素,体现在地性书写的深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聚焦《归潮》中的女性形象与代际传承,指出林阿娥、林雨果等角色突破传统潮汕女性刻板印象,展现果敢刚烈一面。陈崇正实现从先锋、科幻转向现实主义的成功转型,小说通过年轻一代寻根展现全球化下的文化认同。


《十月》杂志主编季亚娅提出,《归潮》重构了传统千里走单骑的叙事方式,将被动等待的女性改写为主动的出游者,认为小说通过器物、仪式构建动态文化认同,是新南方写作的典型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总结梳理了新南方写作的发展路径,并指出《归潮》的症候性意义是以潮汕为基点重构世界文学地图。小说打破地域文学封闭性,呼应新南方写作的开放视野,该作影视化将推动大湾区文化符号传播,建议未来创作探索更浓缩的精神密度,以地方性经验参与全球文学话语竞争。


影视联动,孵化文学IP


电影《归潮》制片人、昇格影视公司总裁杨丽在专题发言中透露,《归潮》的影视改编工作已进入剧本孵化阶段,电影与电视剧将同步启动,努力打造新南方影视的标杆作品。杨丽从影视改编角度肯定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史诗格局,特别关注潮汕女性的当家传统。提出将结合大湾区影视工业优势,通过心安随处家庙的普世情感突破地域限制。


专家指出,近年来,新南方写作新东北文学的双峰并峙中,影视领域的转化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新东北文学已通过《刺杀小说家》《漫长的季节》等作品实现破圈传播,形成类型化、符号化的影视美学,而新南方写作的影视转化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尚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


新南方写作的文学特质,如海洋文明、方言叙事,完全符合当下影视工业的主流方向。以陈崇正长篇小说《归潮》为例,其潮汕文化基因与华侨家国叙事具备影视改编潜力,潮汕木雕、侨批档案等非遗元素的视觉化具有很好的美学重构价值,这样的题材更具地域识别度,是一片影视开发的蓝海。


学术研讨活动尾声,陈崇正坦言,创作准备过程中曾翻阅大量记载侨批往来的民间资料,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成为小说细节真实性的重要支撑,而新南方写作一直伴随着其写作的转型和蜕变。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梁宝星 黄依妮


通讯员供图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