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花城出版社、潮州市作家协会协办的长篇小说《归潮》学术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 这部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茅盾新人奖得主陈崇正创作的长篇力作,以侨乡潮州百年变迁为叙事背景,通过三个家族五代人的命运沉浮,建构起一部兼具地域文化厚度与人类精神向度的文学史诗。 高度认可,呈现岭南文化精神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刘春指出《归潮》通过潮汕民俗和家族史诗展现岭南文化精神,成功结合地方性与家国情怀,肯定该作对广东文学发展的示范意义,并透露广东即将推出“文学政策包”,鼓励挖掘大湾区题材,认为《归潮》的影视改编和文化出海潜力巨大,是地域文学与宏大叙事结合的典范。 “陈崇正以现实主义笔法,将个人记忆、族群命运与中华文化根脉深度融合,以动态情感化叙事为故乡注入新精神传统,实现了从地域书写到人类共同价值的升华,使《归潮》成为解读潮人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文本。”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评价道。 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分享了《归潮》自出版以来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地举办的线上线下活动,在改稿会、学术研讨活动和分享活动中,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认可以及读者的广泛好评。《归潮》也因此入选了2024年6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并获得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潜力巨大,多维度解析文本价值 在嘉宾发言环节,《人民文学》副主编邓凯赞美《归潮》多线叙事与影视改编潜力,认为其以香炉、“八二风灾”等符号勾连百年历史,极具画面感,还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的悲剧性矛盾,家国大义与亲情撕裂,以及林阿娥“送毒药”“跳车求死”等震撼细节。 “地域文学需以独特文化基因为基础,《归潮》通过潮汕文化展现中国乡土文化的有机团结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肯定《归潮》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并认为其结构精致,篇幅虽短,容量巨大,具有很好的文学肌理。 《光明日报》文化周末版主编饶翔分析潮剧、木雕、饮食等元素不仅是地域景观,更与情节紧密勾连,认为这种“修复式写作”将碎片化的文化符号重构为有机整体,并指出第四代人物的犹疑与祖辈的决绝形成对比,体现全球化时代青年文化认同的复杂性,认为开放式结局更符合现实逻辑。 《当代》主编徐晨亮从编辑视角分析小说“小体积大容量”的叙事效率,肯定其通过木雕修复象征文化接续的主题。他认为:“潮汕文化在小说中非装饰性存在,而是驱动叙事的核心动力,建议强化‘旅行文学’特质,将潮汕经验置于全球史视野,与《北上》《平安批》等作品形成侨乡叙事谱系。” 文化认同,新南方写作的典型实践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编辑、作家侯磊指出小说通过血缘、同乡、历史事件串联人物,以“陈林半天下”的潮汕宗族格局构建复杂关系网,并赞赏真实人物的融入增强了历史可信度。他分析潮汕方言、丧葬礼仪、建筑等细节非装饰性存在,而是驱动情节的核心要素,体现“在地性”书写的深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聚焦《归潮》中的女性形象与代际传承,指出林阿娥、林雨果等角色突破传统潮汕女性刻板印象,展现果敢刚烈一面。“陈崇正实现从先锋、科幻转向现实主义的成功转型,小说通过年轻一代寻根展现全球化下的文化认同。” 《十月》杂志主编季亚娅提出,《归潮》重构了传统“千里走单骑”的叙事方式,将被动等待的女性改写为主动的“出游者”,认为小说通过器物、仪式构建动态文化认同,是“新南方写作”的典型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总结梳理了“新南方写作”的发展路径,并指出《归潮》的症候性意义是以潮汕为基点重构世界文学地图。“小说打破地域文学封闭性,呼应新南方写作的开放视野,该作影视化将推动大湾区文化符号传播,建议未来创作探索更浓缩的精神密度,以地方性经验参与全球文学话语竞争。” 影视联动,孵化文学IP 电影《归潮》制片人、昇格影视公司总裁杨丽在专题发言中透露,《归潮》的影视改编工作已进入剧本孵化阶段,电影与电视剧将同步启动,努力打造新南方影视的标杆作品。杨丽从影视改编角度肯定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史诗格局,特别关注潮汕女性的“当家”传统。提出将结合大湾区影视工业优势,通过“心安随处家庙”的普世情感突破地域限制。 专家指出,近年来,“新南方写作”与“新东北文学”的双峰并峙中,影视领域的转化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新东北文学已通过《刺杀小说家》《漫长的季节》等作品实现“破圈”传播,形成类型化、符号化的影视美学,而新南方写作的影视转化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尚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 新南方写作的文学特质,如海洋文明、方言叙事,完全符合当下影视工业的主流方向。以陈崇正长篇小说《归潮》为例,其潮汕文化基因与华侨家国叙事具备影视改编潜力,潮汕木雕、侨批档案等非遗元素的视觉化具有很好的美学重构价值,这样的题材更具地域识别度,是一片影视开发的蓝海。 学术研讨活动尾声,陈崇正坦言,创作准备过程中曾翻阅大量记载侨批往来的民间资料,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成为小说细节真实性的重要支撑,而新南方写作一直伴随着其写作的转型和蜕变。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梁宝星 黄依妮 通讯员供图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嘉伟 2025年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