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潮评丨高中生为博物馆藏品纠错,这堂文化传承课太“上头”了

新资讯 2025-5-8 15:08 潮新闻客户端 1 0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图源:人民日报


近日,太原博物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质检员。据报道,山西太原第四十八中学校高一学生张斐翔在游览太原博物馆瓷器展厅时,发现该馆收藏的多个瓷器标识出现错误或者不当。例如:将明代的冬青釉青花缠枝莲花瓷罐标注为清代,将窑变红釉天球瓶标注为豇豆红釉天球瓶等等。为此,博物馆邀请他与文物专家共同探讨研究,采纳了他的部分意见并改正,一时传为美谈。


在传统认知中,博物馆是知识的权威发布者,普通观众只需被动接受。但张斐翔用行动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他详细记录每处错误,对照权威资料反复验证,最终形成系统的勘误建议。这个普通中学生展现出的不仅是扎实的文史功底,更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文化守护行动的能力。馆方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张同学虽然高中学历,确实也是对文博方面很有研究的爱好者。


不可否认,文物保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人很难接触到核心知识。但高中生张斐翔能够指出错误并主动发声,说明守护文化遗产可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属任务,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是文化的继承者。一个中学生,靠着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就能找出专业机构的疏漏,恰恰说明全民文化素养在提升。而专业性与公共性的交融,恰恰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面对少年人的挑错,太原博物馆展现出的开放姿态值得称道。馆方邀请当事人与专家共同探讨,实际上是在开启文化机构与公众对话的新模式。专家不再固守知识权威的堡垒,而是以开放姿态聆听民间声音;普通观众也不再是沉默的旁观者,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这种双向互动推倒了专家和大众之间的高墙,让文物保护从庙堂之高真正走向江湖之远


从前总是说外行莫瞎掺和,今天主动邀请公众参与,博物馆的姿态转变,映射出社会治理理念的升级。教育普及孕育出具有文化判断力的年轻一代,行政部门展现出从善如流的治理智慧,专业文化机构从不容置疑的神秘殿堂,转变为可被探讨的公共空间,这可是文化传承机制的大变化。这种开放不仅修正了展牌上的错漏,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从旁观者变成共建者,使静态的文物陈列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再生产过程,并且成果为全体民众共享。


这场从瓷器展厅开始的少年叩问,激荡出超越事件本身的社会回响。它证明当个体担当与制度善意共振,社会就能编织出文化传承的坚固网络。一位高一学生用知识守护历史记忆的故事,为所有人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文化传承不单单是专家学者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主动参与的精神活动。这样的故事越多,文化血脉的搏动就越发强劲有力。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