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咸新区的各个社区,一场覆盖全年龄段的“文化浸润” 行动正悄然展开。依托嵌入式服务设施打造的多元化“社区课堂”,正以精准对接不同年龄层需求的方式,让居民从文化生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让社区在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氛围的升级与活力的迸发。 贴合儿童成长,趣味启蒙伴童年 7月10日下午,三桥街道太平路社区儿童之家内,“故事妈妈”桃子老师通过绘本故事《了不起的小红鸟》,带领孩子们感受勇气、智慧与生命的力量,同时引导他们了解野生鸟类知识,树立自然保护意识。 2024年9月,在新区、街道妇联的大力推荐与支持下,省妇联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苹果公益小书房“爱心树故事妈妈”项目在太平路社区落地。4名社区志愿者通过培训成为专业“爱心故事妈妈”。她们以社区儿童之家为平台,开展绘本故事分享活动,目前已举办绘本故事会12场,吸引超过300人次儿童参与,覆盖多个年龄段儿童。 今年,太平路社区“故事妈妈”团队扩充至6人。故事会服务形式也不断创新,活动空间从室内拓展至户外,推出“凉亭里的故事会”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家长王兰说:“孩子很喜欢来听故事,看手机的时间也减少了。” 截至目前,西咸新区30余名“爱心树故事妈妈”志愿者依托5个“青苹果公益小书房亲子阅读推广示范点”,相继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故事活动90多场。此外,新区团工委也积极招募暑期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基层治理,在斗门街道梦白社区、钓台街道龙台观路社区、底张街道幸福里社区等社区开设非遗、书法、美术等特色课程,深化校地合作共建机制,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新区还通过“阅伴妈妈讲绘”、暑期七彩课堂、寒假公益课堂等社区课堂,为孩子们搭建知识探索与兴趣培养的平台,增进家庭情感,让社区成为滋养儿童成长的“文化沃土”。 回应老年期盼,老有所学更乐活 7月底,渭城街道西电社区四公司小区广场上,伴着《精忠报国》的铿锵乐曲,社区舞蹈课堂的志愿教师周爱侠带领同伴们开始起舞。 60岁的周爱侠是一名舞蹈爱好者,自学舞蹈十余年,不仅舞跳得好,还能编舞。2024 年,西电社区依托嵌入式服务设施启动社区课堂,设置广场舞、腰鼓、手工钩织等8门课程,周爱侠成为舞蹈课堂志愿教师,“现在舞蹈队每周都会学一支新舞。”她介绍。 “社区有80多名学员,每天早晚都有课程安排。” 西电社区党支部书记史培养表示,社区课堂丰富了居民生活,也让消失多年的社区鼓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65岁的刘春萍就是该社区课堂的核心学员之一。“我40多岁时打过一年鼓。”她说,西电社区有打鼓传统,但随着老一辈鼓手老去,鼓文化出现断层,她也多年未再接触。直到去年社区课堂开设腰鼓和非洲鼓课,才让她重新拿起鼓槌。“社区为我们购置了鼓,还请了专业老师指导。现在大家已经学会30多首曲子,还参加了表演。” 为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丰富西咸新区老年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今年3月,西安老年大学在三桥街道太平路社区开设了辖区内首个示范教学点。社区通过线上问卷征集、线下走访等方式全面摸排居民意愿,并结合正式开课前公开课的参与热度与反馈情况,在春季班精准开设了瑜伽、民舞、楷书3门课程。参加了瑜伽课的学员翟红梅说:“收获很大,肢体明显灵活了。” 对标青年需求,夜校解锁新技能 “以前想下班后学点东西,总觉得时间和地点不方便,现在不仅能学到实用技能,还能和邻居分享心得,很方便。”近日,沣东大道社区中海昆明路九号小区居民刘女士上完沣东青年夜校课程后说。 沣东青年夜校由西安市青少年宫指导开办,旨在为辖区青年提供学习新技能的平台,周内晚间和周末白天授课,时间衔接学员上下班及休息时段。课程聚焦职场提升、生活技能和兴趣爱好,由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任教,从基础知识到实践技巧进行系统指导,注重高效与实用。 经过深入调研,夜校计划开设包括手机摄影、书法、茶艺、家庭教育、收纳整理等12类课程,并在中海昆明路九号小区、保利和光尘樾小区、天地源兰樾坊小区等社区开展试点。 2024年以来,西咸新区共有6所市民课堂(社区夜校)纳入全市试点并顺利开展,各社区也结合实际情况推进相关服务。如今,越来越多居民可在社区办事、阅读、健身、参加亲子活动,也能在社区课堂跳舞、唱歌、学习新技能,逐步构建起广泛参与、覆盖祖孙三代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晨茵 桐庐县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建
本报融媒体记者 鲁超 实习生 杨紫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