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元在大麦上买一张书展日场门票,顺便领两张乌镇、盐官的景区门票;采访完,吃个午饭,再买杯咖啡,打个车,去lv大游轮拍照,免费洗照片,还可以体验一把VR沉浸式互动娱乐;晚上吃个简餐,继续写稿……一天算下来,省了210元——这是上海书展刚开票时,潮新闻记者完全没想到的:不到一杯奶茶钱的门票,竟然藏着上百个消费场景的“薅羊毛秘诀”。 从去年开始,各地文旅纷纷推出凭演唱会门票、电影票根、博物馆门票“通关”演出地和场馆附近消费优惠的各种组合玩法,让人人成了“精算师”。 这回,书展也出手了! 上海书展今年首次推出“票根玩法”,拿着书展门票可以去各大“定点合作单位”享受优惠,覆盖出行、住宿、餐饮、购物等方方面面。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逛展人陆续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攻略:打车优惠、消费折扣、门票赠送……网友戏称,今年是“含金量”颇高的一届上海书展。 一张书展门票与诸多商家的联动,从阅读出发,以链式体验撬动消费活力。 对逛展人来说,无论这张门票能带来多少实惠,都代表一座城市迎客、惠民的诚意,它以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经营业态,为人们提供更多消费尝鲜的选择和便利,也让衣食住行等生活要素与文化场景有机融合,为城市发展提供生动注解。 上海书展这次试水,给之后各地陆续要上演的书展,打了一个异业合作的样。 【乌镇门票成最抢手“周边”】 如何让上海书展的门票发挥最大作用?很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经验。 “先去上海书城,逛新书陈列区,记得领取展览中心会场的免费门票;之后转场展览中心,先凭门票去附近吃午餐,打折的店很多;在会场逛的时候,记得找到译林出版社,买本《金字塔在中国》,领取一张‘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门票,展览17日闭幕,网上已经买不到票了,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晚上去上海博物馆看展览,夜会法老,体验感拉满。”逛人小林在小红书上晒出的“特种兵式”票根一日游。 今年上海书展派发的《阅读生活手册》上,“品味生活”这一章,从151到157页,足足用了6页,罗列了凭书展门票在上海可以享受折扣优惠的线下实体店,折扣从7折到95折不等。 比如,会场附近打车,凭门票,可以领取7折券;哈根达斯外带美式,凭门票,一杯只要9.9元;在一些国潮老字号,还可以领取伴手礼一份。 在书展现场看,这波门票联动,最热门的当属乌镇。 乌镇展台在上海展览中心会场中央展厅的二楼,每天都是乌泱泱一堆人。书展7天期间,乌镇景区每天限量派发500张门票,读者凭借书展的电子或实体票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带乌镇阅读节话题的帖子就可以领取。记者注意到,周日、周一的500张,都是中午不到就发完了。 现场工作人员一遍遍地和读者介绍:“文化是乌镇的灵魂,我们有木心、茅盾,还有日月广场、昭明书院、阅读花园等文化地标……” 今年也是上海书展首次设立乌镇分会场,8月15日,乌镇阅读节开幕,高渊、孙甘露、叶兆言、陈丹燕、小白、何袜皮、贾斯明·巴雷亚等陆续到乌镇做了阅读分享。 不止乌镇,嘉兴的桐乡濮院时尚古镇和盐官潮乐之城也为书展读者准备了免费的门票,都很受欢迎。 工作人员介绍,考虑到上海书展主要辐射江浙沪地区,交通便利,双休日打个来回绰绰有余,很适合作为呈现景区特色的窗口,“这两天来展台咨询的人特别多,大家比较关注我们景区的可玩性、交通等问题。” 截至8月17日18点,乌镇景区已经核销了122张门票。除了免费门票外,景区还准备了一些8折的住宿券,不定期提供。 上海书展开幕前夜,乌镇展台。赵茜/摄 周末,乌镇展台前排起长队。赵茜/摄 总服务处等待领“船票”的逛展人。赵茜/摄 【书展与“法老”,两个文化“顶流”的碰撞】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能够和上海书展一争流量的,恐怕只有身处闭幕倒计时48小时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了。 自去年7月19日启幕以来,展览作为核心载体,给上海带来现象级的文旅拉动效应。 8月17日闭幕当晚,主办方“官宣”:展览以逾277万人次观众,逾7.6亿元总收入收官,其中七成观众来自外省市,外埠观众中逾七成为本次特展专程来沪。展览开展文创活动近500场,覆盖观众近30万人次,文创活动及周边衍生品营收超4.4亿。上海博物馆配合展览打造的“一站式”文旅体验活动,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350亿元。 这种商旅文联动的巨大效应,上海书展看到也学到了。 “78元买一本《金字塔在中国》,送一张门票,比单买门票划算多了(记者注:埃及展全票价148元,深夜场74元)。”书展开始后,在译林出版社的展位,就有工作人员手持宣传牌进行推广。一句“获得埃及展门票最后一个机会”让无数逛展人因此停留。 译林出版社展位。赵茜/摄 买《金字塔在中国》送埃及展门票。赵茜/摄 小红书上,有网友为了获得这张“法老”的门票,立马下单书展门票;还有人在评论区集结,希望能结伴去上海书展买书领票,最后一窥“金字塔之巅”的奥秘。 8月16日,周六,凌晨1点,潮新闻记者来到上海博物馆,灯火通明,人流中时不时可见携带书展文创周边的人。 在展出的最后一周,馆方史无前例挑战168小时连续开放,让无数幸运观众搭上探秘古埃及文明的末班车。 8月16日凌晨,上海博物馆外等待入场的游客。赵茜/摄 深夜的上海博物馆。赵茜/摄 “我老早就想一睹大展真容,可惜票比较难买。这次能在上海书展‘偶遇’门票还挺幸运的。”一位逛展人对潮新闻记者说,结束参观后他还顺手买了一套衍生文创,99元4件,“很划算”。 牛犊卧像文物。赵茜/摄 【从流量到留量】 跑了多年的书展,记者今年是第一次领到《阅读生活手册》。六页的“品味生活”提供了近千项各式不一的折扣,粗略算算,七成是餐饮,主要集中在展馆附近的各大商场和品牌店,近两成是文娱活动、文创产品,剩下的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社区洗衣、运动休闲等。也就是说,你去逛了书展,收好门票,那你的生活圈子,可能时不时就会掉个小惊喜——这也从参与活动的商家那里有了反馈:距离书展10分钟步行路程的一家美式小餐馆,凭书展门票可以全单九折。服务员告诉记者,这两天客流量明显增加了20%。 票根朝外,上海书展用一波触手可及的优惠,扩大市民游客的出行半径,拉动消费的同时,也带动文化“扩圈”——距上海120公里的乌镇,首届阅读节在水乡的诗意中回响。一张书展门票带来的朝气,让人们愿意远离网络,打卡一顿不能被辜负的美食,奔赴一场充满未知却又极具乐趣的文化之旅。 票根向内,书展从图书内容延展开来,找到新的路径去融入读者的生活,它流淌于城市肌理,串起原本分散、独立的消费场景,提升本地用户的复购率与购买量,也为商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丰富多彩的票根联名消费打破不同产业和区域间的藩篱,让单场活动的“流量”变为一座城市的“留量”,也使城市成为承载多元生活体验的有机体、生命体。 天色渐晚,上海展览中心亮起灯光。赵茜/摄 夜幕降临,上海展览中心归于沉寂。转眼间,这场书香盛会即将进入闭幕倒计时。 可以预见,书展散场后的无数场活动,小小门票依然会释放魅力,用更新鲜的玩法、更丰富的品类,聚集用户,将阅读、文化以新的路径融入读者的生活场景,撬动更多可能。 |
2025年8月15日,2025年度南京市文艺精品公益演出小剧场专
8月16日,湖南湘江新区(长沙市岳麓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