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中国悠久历史中代表性的女性服饰。徘徊在古典与时尚之间,在一寸一里间完美展现女人形体之美;在一丝一毫间诠释出女人万种风情,千种姿态,百般风韵。 提到旗袍,它是成熟女性、婀娜婉转、美丽典雅,明艳柔情的代名词。在不少怀旧影视作品中,旗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时代元素。 关锦鹏导演的《胭脂扣》中,梅艳芳扮演的如花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她那一身旗袍凄凉绝美的形象成为了留名影史的经典人物。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中,汤唯出演的萧红身着素雅旗袍,依旧娉婷秀丽。 2000年上映的电影《花样年华》让国人真正地感受到了旗袍的魅力。张曼玉的风情万种与美轮美奂的旗袍相得益彰,使《花样年华》这部电影成为以旗袍为主要元素的经典电影。 王家卫导演用他独特的色彩美学将旗袍搬上了大荧幕,他用一袭旗袍记录了香港最美的风华。 《花样年华》剧照 《花样年华》的故事以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报馆编辑周慕云(梁朝伟 饰)与太太租住一间公寓,和某家日资公司的贸易代表陈先生与太太苏丽珍(张曼玉
饰)成为邻居,因为发现各自在外工作的配偶背着他们有了婚外情,两人开始互相接触并随之产生感情的故事。 在《花样年华》开拍前,担任服装及美术指导的香港著名设计师张叔平经引荐,找到了年逾七十的旗袍大师梁朗光。两人达成共识,旗袍由张叔平设计,梁朗光制作。
张曼玉忙于拍戏,梁朗光在片场为她量身,还要做纸样、裁布、包边、夹里、绲边等,每道工序都不敢马虎。历时两年,梁朗光制作了30多件旗袍,电影中展示了20余件。 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身着的20余件旗袍,有着矜持而又雍容华贵的气质,每一件不同花色、不同剪裁的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不同的心境,或优雅、或温柔、或哀怨、或悲伤。这些不同花色的旗袍婉约地勾勒出了女主角苏丽珍的身线,将人物的含蓄与性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旗袍上的格菱和竖条纹元素、刺绣元素和印花元素等各种图案特色也是独一无二的。色彩上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包括黑白、黄绿、蓝色、黄色和橘红色等,展现了东方美人的独特魅力。 观众的情绪也被旗袍的美丽所吸引,进而为女主角的情感变化而唏嘘不已,可以说整部电影中张曼玉不同的旗袍变化表达了她坎坷的心路历程。 导演王家卫在这部影片中,把故事拆成多个直接跳转的场景,既没有过渡,也没有直接交代时间顺序。观影时,让人很难把握清晰的故事脉络。但事实上,王家卫用每一件旗袍清楚地表达了每一次场景转换和时间线的变化,也在恰当的时机反映着女主角苏丽珍的内心。 20年后,再次重温这部电影时,仍会遗憾于故事的结局,而更难以忘怀的,却是张曼玉穿着旗袍时无法言说的美丽。在慵懒悲伤的音乐里,那美丽的身影,如同摇曳的花朵,令人心醉。 张叔平在回忆《花样年华》的人物造型时,曾提到:“概括而言,我要的是一种俗气难耐的不漂亮,结果却人人说漂亮,以前出去见人总要风风光光,苏丽珍应该是这样,梳好头,化好妆,穿好衣,打扮艳俗的女人。” 世人眼中的旗袍是一种有尺度的服饰,在电影中也被寓意为苏丽珍的道德标尺,不容许她做任何出格的事,也仿佛因为这个原因才显得她对周慕云的感情,才如此地不可实现。 作家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 对这些被记录在影像中的旗袍女子来说,即便抛去所有关于情欲、道德、社会、政治的考量,她们也依旧留有万种风情,就像茶色烛台上摇曳的火光,吹不灭,不断地变换着模样。这就是旗袍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全世界唯一将性感与含蓄,尊贵与华丽,大气与时尚,文化与艺术通通囊括在内的女性服装。 尽管旗袍“挑身材”“挑气质”“难打理”“要端着穿”“没有舒展自由”,不过,仍有很多女性会收藏一件自己喜欢的旗袍,或在婚礼上,或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 旗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浓缩符号,表达着女性含蓄的美感和个性魅力。 |
在西海岸新区,藏马山通过与微短剧的碰撞,正发生着一连串
泉州网4月14日讯 (融媒体记者张雯 通讯员林艺颖 林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