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藏书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建有天禄阁、石渠阁藏贮图书;隋代的观文殿,宋代的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也都是专供宫廷藏书的地方。明代宫廷藏书也十分丰富,明初营建北京宫殿时,设置文渊阁藏书库,藏有宋元版旧籍甚多。
文渊阁 清代宫廷很重视藏书,除了收集历代版本书籍外,自顺治至嘉庆都很注重编纂刊刻书籍,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康熙年间,在武英殿开设修书处,专司刊刻书籍,参加各部书编纂的主要人员均由皇帝指派,多为大学士或翰林院官承担。每部书的编纂都要动用众多的人力物力,仅《四库全书》编纂之时,参其事者就达4400余人,其中乾隆朝名儒参加编修者即有360余人,历时10年方完成。 武英殿修书处设有刻印书籍的作坊,刻印的书籍用特制的墨和洁白细腻的开化纸印刷,质地精美,称之为“殿本”。清一代所修书约有700多部(种),其中有几部大书,一部可以包括数百种、数千种之多,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随着宫廷编书、刻书的兴盛和大量书籍收入宫廷,宫中藏书也越来越丰富,为此专门用来收贮书籍的楼堂殿阁,也在宫廷中相继而设。其中以文渊阁、昭仁殿、摛藻堂等最具特色。 昭仁殿是乾清宫东侧的一座3开间小殿,是清朝皇帝经常光顾读书的地方。乾隆九年(1744年)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收集选出宋、元、明时期善本图书呈览,并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乾隆皇帝亲笔题匾“天禄琳琅”,挂于殿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10卷,记载了每一部书的刊印年代、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
昭仁殿“天禄琳琅”藏书处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书》《诗》《礼》《易》《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对联:“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后来嘉庆皇帝也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 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宫失火,大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同月嘉庆皇帝命学士彭元瑞重辑《钦定天禄琳琅书目续编》,于次年完成,所辑达659部,12258册,宋、辽、金、元、明五朝刊本俱全。其中好的宋本,都有乾隆皇帝提识,钤有“古稀天子之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以示珍贵。昭仁殿藏书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备皇帝到此随时览阅。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后编 摛藻堂是宫中一处藏书之地,位于御花园东北隅,坐北朝南,左靠高耸的堆秀山,前临一池碧水,藏于浮碧亭后,环境幽雅宁静。摛藻堂藏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下令编修《四库全书》时,复命择其精华者录为荟要,并说:“全书卷帙浩如烟海,将来庋弆宫庭,不啻连楹充栋,检玩为难。惟摛藻堂,向为宫中陈设书籍之所,牙签插架,原按《四库》编排,朕每憩此观书,取携最便。著于全书中,撷其精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列。盖彼极其博,此取其精,不相妨而适相助,庶缥缃罗列,得以随时流览,更足资好古敏求之益。” 《四库全书荟要》一共完成两部,第一部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收贮于摛藻堂;第二部于次年完成,存圆明园内长春园的味腴书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存摛藻堂一部钤有“摛藻堂印”,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宫书房文玩 此外,如乾清宫、养心殿、圆明园等处皇帝日常朝政、读书、居住、休息的场所,都要摆放许多书籍,备皇帝随时阅览。 宫中各处所藏书籍都由内务府派专人保管,定时检查、晾晒,放置驱虫药剂,防止书籍潮湿、霉变、虫咬。有此措施,使宫中丰富藏书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开放的故宫》】 |
留声机、黑胶唱片、复古电影海报、老式电影放映机……走进
热爱剧本娱乐的粉丝有福了,来自全国的11个剧本娱乐标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