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8月份,西海岸新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就业成绩单”:全区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1万余人,占全市比重超五分之一;政策性扶持创业8398人,同比增长近15%;全社会从业人数达71.8万人,同比增长13.4%。
▲西海岸举办海外留学人才线上对接活动。 这份“就业成绩单”的取得,得益于新区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智慧就业”新生态,创新构建出线上线下、精准高效的“智慧就业”服务新模式。 灵活用工入“云”,精准支持新就业形态 为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新区依托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运用“互联网+平台”思维,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大数据为核心,创新搭建起区内企业参与的线上“共享用工云平台”、覆盖全区企业岗位信息库和灵活就业人员信息库的“智找活灵活务工云平台”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云平台”,为劳动用工需求方和供给方提供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供需对接精准化、云端培训实景化的平台载体。 “智找活灵活务工云平台上线运行四个月来,共采集职位数据12298条,求职数据3845条,人岗初步达成撮合就业意向2830余次。”区人社局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张金华告诉记者,“职业技能培训云平台”也累计有6000余名劳动者参加线上职业技能培训。 另外,新区还在挖掘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藏马山开发和东方影都影视外景地建设,在“职业技能培训云平台”创新增设群演特色专业,对爱好表演、擅长表演的求职者进行线上实景化模拟培训,帮助其提升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培训合格的求职者还将纳入“群演公社”信息平台,根据入驻剧组的需求,随时提供群演服务。 就业服务联“网”,开启惠企便民直通车 众所周知,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促进就业的“增容器”。为满足新区经济高速发展面临的大量用工需求,新区强化“互联网+就业服务”,发挥项目优势、高校优势和市场优势,全方位编织就业服务网络,打造了企业、高校、人力资源市场互联互通、赋能高质量就业的生态系统。 “我们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发现企业反映的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张金华告诉记者,针对这个问题,新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创新组建了就业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建立覆盖2000余家规上企业的服务网络,向企业宣传就业人才政策的同时,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帮助企业开展招才引智、用工监测等,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调配等“一对一”专属服务。 另外,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新区巧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来了都是新区人”“起航西海岸”等人才服务品牌,构建“政府、高校、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同时,针对人才差异化需求,联合董家口经济区、中德生态园等举办重点片区线上招聘会,组织40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和本土龙头企业参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6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 劳动保障上“线”,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给劳动保障维权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劳动者固定从属某一企业的传统用工模式占比逐年下降,劳动纠纷频发化、多元化、交织化呈现。 为此,新区联合海尔等重点企业创新研发区域电子劳动合同平台,按照企业发起合同签订、职工手机端签订、企业电子签章的步骤完成劳动合同签署,全流程实现了零距离、零跑腿、零风险,合同签署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分钟;创新推出电子集体劳动合同,由企业方和工会方签订,新区人社部门实施网上审查备案,目前已签订电子集体劳动合同1.5万余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不仅如此,新区还创新打造“视讯云桌”远程办案体系,当事人通过微信网上维权“绿色通道”提出投诉或立案申请,由专职劳动监察员采用远程视频连线的方式,联系开展调查取证、调解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区累计通过“视讯云桌”办理案件120余件,为职工追回经济损失达300万元,镇街、社区和企业、职工的回访满意率均为100%。 未来,新区将继续把促进就业作为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和支撑,强化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不断推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铮 通讯员 童金健 吕志海
为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加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