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95后求职人才特征: 中国共有约2.6亿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现12-26岁),劳动年龄的95后人口约2亿人(16-26岁),占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22.7%。智联招聘有约2.3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630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5%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的14.6%(2015年小普查数据);在求职人才中,约41%为16-26岁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后人才;在95后人才中,约48%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 本文使用智联招聘统计的总体及95后人才求职行为数据情况进行对比,探究95后求职人才特征及流动趋势。 从性别看,95后女性求职占比更高,95后、总体流动人才中女性占比分别为49%、43%;从学历看,51%的95后异地流动人才为本科学历,这一比例高于总体的49.1%;从工资看,95后为职场新人,工资水平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比74.6%,远高于总体的58.3%;从行业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兴行业,其流动人才在IT行业占比为21%,高于总体的19.1%,而在地产、制造业合计占比27.6%,明显低于总体的31.1%。 榜单概览:京深沪居前。 1)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京深沪居前。95后年轻人才生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富足,更倾向工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选择就业城市不仅关注薪资,还关注创新环境和文娱产业发展情况。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和每百万人电影院数量作为外部指标,叠加智联招聘提供的95后人才流入占比、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95后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95后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四个内部指标构建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从结果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位居前十。 2)细分指标解读:一二线城市吸引高学历人才、粤苏创新活力高。观察各分指标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学历方面,一线城市及成都、杭州等强二线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京沪及长三角区域城市更有优势;在创新方面,粤苏两地城市创新活力较强,深圳创新活力突出。 人才流动趋势: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人才流出。分地区看,95后人才向东部集聚更明显,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7.0%,明显高于总体求职者的11.5%。分线看,95后更向往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2%、8.2%,远高于总体的3.5%、3.4%。分城市群看,95后更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合计净流入占比为14.4%,远高于总体的7.9%,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后人才集聚,成渝和长江中游净流出。 重点城市:95后在一线城市之间、城市群内流动为主流。 1)一线城市:对95后聚集程度更高,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为均高于总体;95后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从广州净流向深圳,主因上海落户条件放松、深圳经济发展潜力和创新动力高于广州。 2)二线城市:杭州、成都对95后人才集聚程度高,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高出总体0.8、1个百分点;95后人才大部分为城市群内部流动,由于武汉地处主要经济带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来源地丰富,前十大城市来自9个不同省级行政单位。 政策建议: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顺势而为;二是进一步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三是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铮 通讯员 童金健 吕志海
为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加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