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夏 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日前发布了《“35岁+”人群就业压力观察2022》,试图通过市场供求、数据调查、人群访谈等方式呈现“35岁+”人群的就业状况。报告显示,多重因素导致“35+”人群再就业空间压缩,70%“35+”人群的职业晋升停滞在35岁前。 不知从何时起,年龄成了很多人的绊脚石。稍年长一点的工人在找工作时总会被“拒之门外”。即使你再有能力,厂里也不要。无论是线上招聘信息还是线下招聘活动,很多招聘帖都会在上面标注招聘要求。除了常规职位和福利外,很多还会备注只招35岁以下的。 这种硬性规定让许多人不禁感叹白云苍狗、世事无常。在企业招聘中,45岁以上的人基本都不要。尤其是到了50岁,就真的找不到工作了,而60岁还想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35岁似乎是一道坎。在此之前,你可能是公司的骨干。在那之后,你可能就会被公司解雇。很多人可能会说是因为35岁对薪资要求高,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90后、00后对薪资要求就很低吗?他们从毕业后也面临着高房价、高物价、高消费,没有较高的薪酬,怎么能吸引他们。 要知道,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0岁,女性55岁。35岁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为什么就失去了就业市场?原因在于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员工需要接受和学习很多东西。35岁之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所以年龄限制逐渐成为职场中的一只无形的手。 拒绝用工年龄“一刀切” 谈及部分用人单位将35岁作为门槛的依据,一些受访专家认为,35岁这一年龄限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实施的。那时的求职者年龄普遍较低,文化程度也较低,设定年龄限制,有助于激发用人单位改革活力,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但现如今,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普遍提高,以35岁为界减少了人才使用的腾挪空间。目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就业年龄已被推迟。通常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龄在24-26岁,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年龄在27-32岁,35岁正是知识转化效率的高峰期,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国家建设、科学研究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的中位数已超过35岁。这也从侧面表明,35岁左右的劳动力人口理应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把35岁作为职业发展顶点来规划职场发展,是不少年轻人的一种错误认知。 近日,华为发布了《2021可持续发展报告》,据报告显示,在华为19.5万名员工中,30岁至50岁占比多达70%,30岁以下为28%,50岁以上为2%。这些内部数据一经披露,华为迅速上了热搜。有网友调侃:“说好的35岁职场天花板呢?” 虽然说35岁“招聘红线”在部分用人单位现实存在,但不能由此认为职场只是35岁以下人员的天下。现实中那些业绩表现优秀的人才,也不可能只因为到了35岁,就被用人单位“优化掉”。从华为本次披露的数据也可以看出,30-50岁的员工才是其骨干中坚力量。此外,35岁以上的人在职场中受到“猎头”青睐的比比皆是。 其实,针对35岁就业难的问题,近几年全国两会上均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取消35岁“招聘红线”,给予35岁以上求职者平等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就业危机,除了‘危’还有‘机’ 中央人才办人才理论研究基地(河海大学)首席专家赵永乐说:“年龄除了‘危’的一面,还有‘机’的一面。对奋斗者来说,年龄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还有可能意味着机会和成功。例如,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最年轻团队的平均年龄已达到35岁。 其实,要想事业有稳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找到克服就业年龄压力的有效方案。职场所谓的“天花板”,可能会受到年龄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最终还是由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决定的。 现如今,我国正在建设终身学习社会,这也要求每个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从业者坚持学习,随着社会、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当然,如果到了35岁在职场还没有自己的价值,那不要说35岁,就算30岁也是天花板。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铮 通讯员 童金健 吕志海
为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加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